前運動區皮層中的鏡像神經元
在裏佐拉蒂和阿爾比布(1998)的早期研究中,他們將鏡像神經元係統定位在前運動區皮層中,前運動區皮層與其他運動控製神經元交織在一起,控製手指的小肌肉運動技能。他們提出假設,這種人體遠端的靈巧度導致了人類從行為的識別到行為的模仿這一進化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視覺信息的輸入是必不可少的。阿爾比布(2002,2005)將這一研究假設擴展為一個發展模型,涉及七個進化階段:簡單的抓握動作;抓握的鏡像神經係統;簡單的抓握模擬係統;複雜的抓握模擬係統;原始符號,基於手部動作的交流係統;原始言語,基於發聲的交流係統;語言。
厄茲托普、川戶和阿爾比布(2006)認為裏佐拉蒂和阿爾比布的研究表明鏡像神經元是語言神經係統的主要前身。同時他們還提出大腦布洛卡區(主要負責語言生成)中的鏡像神經係統為共享語言的意義提供了進化的物質基礎。神經病理學家弗蘭克·威爾遜(Frank Wilson,1999)也認為在產生言語之前,手部動作就代表著該姿勢的語言。威爾遜主張人類是通過共享的手勢的活動而發明了語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觀察發現從本質上來說,語法本身是具有空間性的(1987)。萊考夫介紹了他稱之為“意象圖式”的重複性認知過程的結構。理解能力與推理能力都源於這些結構模式。在加勒斯和萊考夫(2005)最近的研究中,他們證實人類的語言能力是人體所固有的。這些研究人員總結道:鏡像神經元在語言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將我們的私人體驗帶入一個與他人分享的社會情境中。這種觀點與亞科波尼(2008)提出的體驗語義概念很相似,即通過鏡像神經元激活與看、讀、聽等動作有關的身體區域。隨著進化,人的雙手具有進行更精細化操作的功能,隨之有了調整大腦回路的可能(Wilson,1999)。神經係統科學家最近提出了“體驗認知”的概念,認為思維是與身體和運動不可分割的,繼而得出了一個結論,最有效培養智力的方法旨在身心的整合(Gallese,2007)。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1990)強調自我的演變是需要通過加強神經組之間的聯結而實現的。他將這個過程稱為“選擇”。薩克斯說選擇的基礎不僅僅是感覺。實際上,運動才是所有知覺組織的基礎。感覺與運動的整合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