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娜·佩珀(Suzanne Pepper),又被譯為胡素珊,美國學者,曆史學家。1972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現長期居住於香港,為香港大學教授,從事中國問題特別是中國教育問題的研究和寫作。主要著作有《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中國的大學》《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教育改革》《20世紀中國的激進主義與教育改革》。
本文選取了《20世紀中國的激進主義與教育改革》一書中的兩章內容,文章題目同著作原題,由編者節選譯出。文章對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教育改革進行了全麵的闡述,佩珀分別從新教育運動,新的左派,梁漱溟的保守文化三個方麵進行論述。文中提到,新教育運動的領導者中,最突出的是蔣夢麟、郭秉文、陶行知和胡適。佩珀認為,正當以1922年新學製的頒布為標誌的美國教育理念在中國如火如荼地施行的時候,陶行知非常敏銳地發現了盲目模仿“新事物”的危險,這使他更加具有批判性。作者高度評價陶行知的平民教育運動和“小先生運動”,同時佩珀也指出,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一場關於知識分子的性質和作用的辯論中,陶行知對知識分子脫離實踐知識的譴責,是難能可貴的。作者認為,陶行知最創新的嚐試就是1927年他建立的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他的試驗旨在促進農村教育,同定縣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宗旨基本相一致。然而,隨著形勢的變化,國民政府停掉了陶行知鄉村建設項目。佩珀評價道,陶行知致力於平民教育的影響遠非完全消失,假若陶行知是唯一勝者的話,那麽由國民黨官僚機構創建的學校體係有可能成為早期衝突事件中不可避免的敗果。
在“新的左派”一節中,佩珀以毛澤東在20世紀20年代的活動為中心,闡述了毛澤東由一個學生積極分子逐漸變成一個製度批評者的成長過程。文中,作者還將毛澤東同陶行知作了比照,認為毛澤東的蛻變與陶行知是極為相似的,毛澤東提前陶行知兩年闡述了他對現代教育的批判,但卻用了兩年多時間才重新找回自己的農民身份。在“梁漱溟的保守文化”一節中,作者也將梁漱溟同陶行知進行了比較論述,認為和陶行知一樣,梁漱溟也試圖在正規學校係統之外尋求教育改革及社會改革的方案。梁始終熱衷於陶行知的試驗師範學校項目,並以山東鄒平的農村重建為重點。然而,就如陶行知的曉莊試驗學校一樣,因為與當權者關係的矛盾,陶行知與梁漱溟的教育從本質上都是失敗的。佩珀進而總結評析說,“每一個改革者,出於個人的原因,都試圖避免直接與政治相接觸……但是他們很快發現沒有當權者,他們不能獲得財力,也沒有人願意聽他們的。因此他們還得依靠最高的中央政府的保護和當地官員的資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