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生於1876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外交官、教育家。曾長期擔任燕京大學校長、美國最後一任駐中華民國大使。
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國的美南長老會傳教士,從血統上說,他是一位純粹的美國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話來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更多於是一個美國人”。1910年任南京教會事業委員會主席。辛亥革命時兼任美國新聞界聯合通訊社駐南京特約記者。1919年起任燕京大學校長、校務長。司徒雷登四處募捐,為燕京大學建造了一所宮殿式新校園,不惜出重金延請中外著名學者。1921年他受聘為中國教會教育調查團成員。1927年,燕京大學與哈佛大學合作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學社,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到20世紀30年代,燕京大學已發展成為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教會大學。司徒雷登提倡學術自由,要求燕京大學的學生既中國化,又國際化。他同情學生運動,九一八事變後,他親自帶領數百名燕京大學的師生上街遊行,抗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1930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他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46年出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8月離開中國。2008年11月17日,按照他的生前遺願,司徒雷登的骨灰安放在杭州安賢園。主要著作有《啟示錄注釋》《司徒雷登日記》《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回憶錄》等。1955年和1982年,香港和內地也分別出版了司徒雷登回憶錄的中譯本。
本書選取了1946年出版的《陶行知先生紀念集》一書中的《我所認識的陶行知》。撰寫此文時,司徒雷登時任美國駐華大使。陶行知病逝次日,司徒雷登在接受《聯合晚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自己“萬分悲痛的心情”。後應“陶行知先生紀念委員會”之請,撰寫此文。該文開篇即指出:“三十年前我掌教金陵大學的時候,陶行知先生的卷子,我曾細心看過。他的思想超脫,筆致清新,一見便使人相信是前途最有希望的優秀學生。”後文又憶及,陶行知“專攻王陽明的學說,同時對於基督的真諦探討不遺餘力”。作為陶行知的老師,司徒雷登在執教金陵大學時就對陶行知讚譽有加,當時陶行知對王陽明學說已深有研究,常與司徒雷登一起討論王學。陶行知、黃華、龔湃都是他賞識的學生。其後,陶行知師從杜威,歸國致力於新教育改革,將舊學基礎與實驗主義相結合,開辦曉莊師範、山海工學團,開創“小先生製”,形成具有創造力的生活教育思想,勤懇務實,為中國教育造就不少人才。在簡略介紹陶行知的留學經曆和歸國從事的教育運動之後,作者認為,陶行知精神的可貴之處在於:“躬行實踐,不務浮誇。”他對陶行知滿懷深情:“假如天假以年,我相信他對中國教育的貢獻一定不可限量。不料最近積勞成疾,溘然長逝,使我個人失去一位相尚以道的良友,中國教育界失去一位勇敢前進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