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有知識的人群之中幾乎存在共識,即在所有國家的曆史上教育都占據重要的地位。發展中國家麵臨的許多問題強調了這一基本事實,顯然,教育在那裏是對經濟、社會和精神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關鍵。
《新興國家教育型:陶行知在中國的工作,1917—1946》提供了中國現代最偉大的教育改革家之一——陶行知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全麵分析和詮釋。20世紀初,陶開始其工作,並一直從事其工作到20世紀40年代末,1946年不幸過早辭世。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教育問題在許多方麵與今天其他發展中國家所麵臨的問題相似。幾乎無人具備洞察力能描述嶄新社會的發展軌跡;幾乎無人能理解教育應該在國家的福祉和進步中發揮作用;也幾乎無人能承擔許多必需的使命。大多數人是文盲,而在舊製度下受過教育的人中也無人能特別擔負有效的領導工作。
陶行知是青年人中有條件出國留學的人員之一。1915年,他獲得了伊利諾伊大學的文科碩士學位,191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在約翰·杜威(John Dewey)、保羅·孟祿(Paul Monroe)、威廉·H.克伯屈(William H.Kilpatrick)和其他教授的教育下,除了沒能完成最後的博士論文之外,他修完了哲學博士學位的規定課程。
1917年陶回國後不久,他開始試驗新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使教育更加有效以符合個體的需求和作為社會改進的一種工具。1917年,陶與其他學教育的歸國留學生一起合作發起了新教育運動,在其後的30年裏,新教育運動成了他和他的同誌介紹的許多革新的總口號。1919年,他們創辦了中華教育改進社,該社設置了組織機構來推動新教育運動。陶當選為總幹事,成為了試驗和改革的主要激勵者和推動者。
陶主要關注教育民主化——把教育交給人民,讓普通民眾參與和他們的生活和勞動相關的教育活動。由於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製定改革計劃、建立新組織、創辦新教育雜誌、進行演說與寫作支持其理論和實踐,因此,實際上,與其說他是一位教育理論家,不如說他是一位實幹家。他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許多實踐計劃,這些計劃是有價值的,在原則和步驟上,在其他類似的情形下一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