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六卷)

長穀川豐

字體:16+-

長穀川豐,教育學博士,京都府立大學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福利教育。在陶行知研究方麵,長穀川豐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其中有影響的論文有《關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考察曉莊試驗學校》《基於陶行知上海“工學團”運動的研究》等。長穀川豐還出版專著《近代中國的教育運動》《現代教師論——教師教育的現狀和課題》等。

本書選取了他寫的《基於陶行知上海“工學團”運動的研究》一文。該文共四個部分,文章的主題部分共兩章,第一章“工學團”時期之前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第二章“工學團”運動的構想及實踐。本文從目標、內容、方法三個方麵研究陶先生在“工學團”之前的教育思想。1930年之前,陶提出了“共和”國家的“主人公”即人民大眾的教育,追求對“生存能力”的培養,重視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能,指出兒童在獲得知識、真理方麵,實踐是不可缺少的,使用書本也是為了認識需要解決的問題,並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通過在學校的共同生活,兒童有可能變得更加團結和有組織性。

同時,長穀川豐認為陶行知工學團教育理論經曆了構想、教育實踐和理論提升的過程。“工學團”運動充分體現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並且在陶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首先,通過比較分析“工學團”運動前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變化,長穀川豐認為,陶行知把教育內容和方法論統一起來並結合中國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當時上海的特殊條件開展了“工學團”運動,其實踐形態與曉莊學校是不同的。“工學團”的特征在於:①教科學習;②生產勞動;③集體生活;④表現為社會奉獻的實踐活動。而曉莊學校則重點是:①主要培養“科學的頭腦”,重視自然科學,然後是社會科學;②是生活的基礎,同時也創造出了新的價值;③進一步培養民主的集團運營能力;④迅速普及對人民大眾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