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陶行知與柳田國男是從20世紀前期到中期倡導教育改革、投身於教育實踐,並且對近現代的教育發展做出貢獻的先賢。他們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不僅是各自國家的教育遺產,而且已經越過國界、成為世界教育史的遺產。另一方麵,他們的思想與實踐並非隻是停留在“曆史”上,其影響持續到現在,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曾經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教育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但是,隨後30年間在中國卻遭到了否定。20世紀80年代初他的名譽得到恢複,被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此後,人們一邊對照著當前的教育改革一邊對他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展開了研究。柳田國男的學問,在形成初期與教育學“一點關係都沒有”[2],現在卻因為被看成“教育學者”而受到研究。1963年從學校消失了的“柳田社會科”,近年來再一次受到不斷關注,並且人們對它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我覺得這一變化有其時代的背景;對這一變化的分析可以使我們窺察到教育的規律性。因此,對二人進行一番比較、考察,對於思考當前的教育具有諸多的啟示意義。從某一側麵來研究兩國的教育史時,陶行知與柳田國男能夠起到最恰當的過渡作用。
一、陶行知與他的生活教育論
(一)近代中國的農村教育思潮
近代中國曾經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農村地區,因為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經濟狀況日益惡化。當時,由於中國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影響到全國的近代化,也影響到城市的商業經濟。因此,農村問題逐漸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另一方麵,農村地區的教育與城市的教育差距很大。從清末開始,以日本和西洋工業國的教育為摹本的新教育運動對於推動中國教育的近代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顧文化背景與社會狀況的差異,照搬照套別國教育製度的做法帶來許多問題。特別是,工業國的教育經驗並未促進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反而導致農村青年脫離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