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生,日籍華人學者,他是20世紀90年代日本湧現出來的研究陶行知的一位新秀,獲東京都立大學博士學位。他是從研究日本著名教育家柳田國男與陶行知的比較當中介入陶行知研究領域的,1996年3月他在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部《人文學報(年刊)》(270號)上發表了題為《中日兩國近代教育思潮的考察——陶行知與柳田國男的比較分析》一文。
本書選取了《中日兩國近代教育思潮的考察——陶行知與柳田國男的比較分析》一文。在該文中,張國生首先概述了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根本是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也是陶行知農村生活教育實踐的思想基礎,其形成過程中受杜威經驗主義教育思想以及城市平民教育運動挫折的影響,同時也是從以生活為中心的新教育的需要發展出來的。
張國生認為,對這兩位不同國籍的教育家進行比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對考察現實教育也有啟迪。他集中從三方麵對陶行知和柳田國男做了比較:①曉莊學校教育實驗與社會科教育實踐。陶行知在學習與借鑒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經驗的基礎上,在中國創辦了曉莊學校作為其生活教育的實驗基地;柳田國男也是在國外社會科實驗潮流的湧動下利用民俗學的研究成果來幫助建立社會科,把教育方針、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貫穿在一起,對孩子們進行“田間教育”(社會生活教育)。②近代教育批判與傳統教育批判。在日本實施教育近代化、統一建立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柳田國男發現這種整齊劃一的學校教育,抹殺了根植於民間生活、在民間自然形成、對生活有用的“民眾教育”或“前代教育”,他認為近代教育脫離了生活實際,妨礙了孩子們的成長;陶行知更是極力批判中國的八股取士製度和空疏無用的傳統教育扼殺了人的個性,主張創立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的教育和與生活相結合的大眾教育。③喚起疑問、發現並解決問題與教學做合一。柳田國男反對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法,倡導“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喚起疑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為疑問通過一定的綜合,就會抽象出問題,為了解決問題,就促使兒童自己去做。陶行知的教育指導方法論是“教學做合一”,用“教育、學習、實踐密切聯係”的方法,去反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他們二人的目的均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