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六卷)

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時代的陶行知[1]

字體:16+-

——圍繞資料調查

前言

大概是去年秋天,大學研究生院的蔭山雅博君曾說,由於專修大學的教育課程要以齋藤先生為中心,決定出版齋藤秋男先生的古稀紀念論文集,希望協作。為了報答長年從事中國教育史研究的先行者、經常給予我們指教的齋藤先生,讓我寫一篇論文。考慮各種題目的結果,作為對把陶行知的研究當作畢生事業的齋藤先生的敬意,我把自己關於對陶的調查、研究工作的經過作一介紹,我想是適當的。

然而,筆者本來並不是專門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實踐的,但在研究中國近代教育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經常接觸到陶行知。在這種情況下,與往常一樣會常常從齋藤先生的研究成果中學到許多東西。十年前開始,決定對中國近代教育史從中日或日美兩國之間的交流關係的觀點重新認識,從文部省得到了科研經費,與十幾個專家一起進行了一係列共同研究。齋藤先生經常參加這項研究,並對年輕學者給予指導。先生把有關陶行知、彭湃、晏陽初等教育家的優秀論稿給我們匯集在作為這個期間成果的論文集《亞洲教育交流——亞洲人日本留學的曆史和現狀》(1978年國立教育研究所紀要第94集)、《亞洲現在產生的教育思想》(1981年行政)和《美中教育交流的軌跡——國際文化合作的曆史教訓》(1985年霞山會)之中,為研究做了重要貢獻。

在這些研究中,中國人的美國留學問題經常與日本留學問題一起被采納。在以美國留學的現狀及它的曆史背景的解釋說明為中心的研究題目裏,正式登載的是在1983—1985年進行的綜合研究《美中兩國間的教育文化交流——它的曆史和現狀》一文。而且,以此作為“解放前”的一個問題,決定考察陶行知、胡適、陳鶴琴、蔣夢麟等在美國留學的歸國者的社會活動和作用。特別是想通過了解他們為改造中國教育而進行的各種活動,來調查美國的教育文化,特別是實用主義的教育理論是如何在中國社會浸透、紮根的。這些研究工作是以齋藤先生為首,小林文男、蔭山雅博、一見真理子等也參加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