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六卷)

中國實用主義者的自我批評[1]——胡適、陶行知、舒新城

字體:16+-

積極推行新教育的中國的實用主義者們,在社會現實中,選擇的是什麽樣的道路呢?在此,想以下麵三位學者為對象,做一番考察。他們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時從師杜威,後又在杜威訪華期間陪同訪問並擔任翻譯,積極推行新教育思想的哲學家胡適(1891—1962年)、教育學家陶行知(1891—1946年)以及在教育界推行道爾頓教學法的實踐家舒新城(1893—1960年)。

一、胡適

胡適作為退還義和團賠款的官費留學生留學美國。其間,於1917年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此後,他提倡婦女從家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並積極地介紹杜威的實用主義,對反封建主義的文化運動的推動起了重要作用。

胡適反對“中體西用”論,主張學習西方近代的一切,提倡“全盤西化”論。他根據實用主義的“實驗精神”,主張采取隻相信得到確證的事物的科學態度,認為知識是調節生活的工具,主張用這個工具去一步一步地解決具體的問題,使中國接近近代西歐。根據這一觀點,他反對革命主義,企圖依靠有良知的人們組成的“好人政府”逐步解決中國的問題。在1924年出版的公民教科書第三冊“好政府”一節中可以看到與此相同的主張。由於持有這種親西方的改良主義觀點,所以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參與五四運動以後的反帝愛國運動。胡適在和李大釗(1889—1927年)進行“問題和主義爭論”時,公開表明了他的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他拋棄了初期對儒教的激烈批判,給傳統思想披上了近代的外衣,終究成為向封建勢力妥協的擁護者。不久,他便參與了蔣政權反動政策的製定。

二、陶行知

陶行知和胡適同齡、同鄉,並且也從師於杜威,是新教育運動的有力推動者之一,但他選擇的卻是一條與胡適絕然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