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六卷)

青柳純一

字體:16+-

青柳純一,1949年生,大阪教育大學教授,中國現代史專家。主要著作有《救國會與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農村合作社的改革》(日本經濟評論社,1988年)《韓國現代史》(社會評論社,2004年)和《國共內戰時期的社會大學運動——有關重慶政協會議時期的陶行知、李公樸》等。

本書主要選取了《國共內戰時期的社會大學運動——有關重慶政協會議時期的陶行知、李公樸》一文。本文以國共兩黨內戰為背景,介紹了社會大學的成立與發展及其對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與影響。抗戰勝利後,在國內上下一致要求和平的情況下,以陶行知為代表的社會民主人士在其創辦的育才學校基礎上成立了重慶社會大學,並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的引導下,陶行知首倡生活教育運動,始終追求由教育的普及帶來“社會的學校化”,並從事各種各樣的教育實踐。並由此擴展到全國的“小先生”運動,是以兒童為主體的,隨時隨地的民主的識字教育,是以抗日救國思想的普及為目的的。在社會大學運動期間,陶行知提出了自己的運動理論,即教師要“教人求真”,學生要“學做真人”;李公樸則在與陶行知先生協商的基礎上,決定暫時把人格教育、知識教育、組織教育、技術教育作為教育方針。在人格教育方麵,應該確立革命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宇宙觀,但人格教育始終是整個教育方針的核心。

文中作者還分別從政治及教育實踐兩方麵詳細闡述了社會大學運動的意義。在政治方麵:第一,是把政協會議時期這個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上的劃時代作為基礎,結成了包括國共兩黨在內的和平民主派知識分子廣泛的聯合戰線體;第二,社會大學是以抗日戰爭時期陶行知的育才學校為基礎,加上李公樸在山西“民大”的實踐而創辦的大學;第三,在理論、財政、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麵,主張與以美、蘇為首的各國和平共處、相互合作。在教育實踐方麵:第一點,主張辦一所民主學校,即教員與學生共同(互相協作)的管理機構,努力形成主動的、以自我為主體的學習和教育。第二點,與其宗旨在培養優秀分子的現有大學不同,它是作為對職業青年(一部分失業青年)進行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的機構而創辦,是以造就“和民眾一道前進的知識分子”為目的的。第三點,包括教職員在內,一方麵盡力自籌經費,另一方麵依靠以民族資本家階層為主體的,包括中國共產黨及美國援華會等國內外支持者的合作和援助,重視確立自主的財政。第四點,作為調和主動性、個性和集體性的新教育方法,組織“學習小組”及各種各樣的小組,全校自治會等,積極進行含有“學習小組”的鑒定及自我鑒定的綜合鑒定方式等各種各樣的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