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六卷)

陶行知“生活教育”論小考[1]

字體:16+-

日本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教育思想中的民主觀念,是從戰前尤其是從大正民主主義運動時期經過戰爭中的法西斯主義時期到戰後一直延續下來的。在教育思想史研究上,這種意見由來已久。在此,我們應當注意到的是:這種民主觀念在具有所謂“正”的觀念遺產的同時,另一方麵,恰如硬幣的正麵和背麵的關係一樣,又具有所謂“負”的觀念遺產。大正民主主義運動時期,在日本國內確實伴隨著經濟發展,國民覺悟到自己的權利,要求民主,開展民主運動。這就是我所說的“正”的觀念。但是,那時候在國外日本軍國主義正在侵略亞洲諸國,也就是說,大正民主主義運動的物質基礎是因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和擴張海外市場所帶來的國內經濟發展。並且這種物質基礎影響到所謂的“正”的民主觀念的性質。所以,我認為抓住所謂“正”的遺產連續性的同時,還應抓住“負”的遺產(包括在體製上和思想上)的連續性。為了對日本目前的教育問題作深層次的分析,並且返回到我們所談得問題上來,這一工作顯然是不可缺少的。我認為這項工作必須從把我處於跟日本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對立的位置上的中國民族解放運動過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開始。這是什麽原因呢?戰後民主教育觀念是在對目前和戰爭中的處於支配地位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反省上建立起來的,戰後民主教育觀念在法規上的具體體現是《日本國憲法》第26條以及《教育基本法》,它們預期培養出具有向人類開放的民族共同性的,並且為人類的普遍性價值而做出其貢獻的國民。既然如此,進一步深刻地分析這種民主觀念,使其結出更豐碩的成果,是生活在今天的人們的職責。

中國因1839年的鴉片戰爭而受到“近代”的衝擊,其後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事件相繼發生,內憂外患重迭。帝國主義諸國也逐漸暴露出了它們的本質,使中國在世界帝國主義秩序中處於被瓜分統治的地位。在此情況下,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改革嚐試,從以上層官僚為中心的洋務運動轉移到以下層官僚為中心的變法維新運動。這些嚐試都失敗之後,又轉移到以海外歸國留學生和華僑等這一類知識分子為中心的革命運動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