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創造的生活教育理論一直是教育界研究、討論的課題。65年來,雖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達成了一些共識,但由於人們對生活教育理論的不同理解及政治上的原因,迄今未能取得一致的認識。本文將分五個時期,圍繞每一時期討論的熱點,評述陶行知研究的過去和現狀,以推動研究繼續深入地開展。
第一時期,1927年3月至1946年7月,從創辦曉莊師範到逝世。
這一時期的研究、討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圍繞著曉莊師範創辦及封閉對中國鄉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影響而展開……第三階段則對生活教育理論作了較全麵深入的研討、評價,可以說,這一時期是陶行知研究史上的“客觀探討期”。概而言之,這一時期主要探討的是以下八個問題。
1.對曉莊師範的評論
一種觀點持完全肯定的態度。
楊鬆友認為,創辦曉莊師範,“在中國鄉村教育上,在世界一般教育上,均有很大的意義。”[1]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屈伯克認為,曉莊師範的辦學思想及具體做法,“完全合乎現代的思潮”。[2]國際自由平等同盟代表也認為,曉莊的宗旨和辦法,實在很適合現代的潮流,推翻舊時教育製度,將為新中國創造一種新的製來。[3]梁漱溟認為,“曉莊師範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傳統畢業生相比,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有能力,二是有合理生活。”[4]古楳、金海觀都認為,曉莊師範是鄉村教育改造的“急先鋒”,它們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口號,是當時鄉村教育界裏流行的“時髦口頭禪”。新設的鄉村師範,幾乎都以曉莊師範為榜樣,“其規模流傳全國”,[5]雷通群則稱陶行知是“中國教育界中,具有冒險性的哥倫布”。
另一種觀點既肯定曉莊師範的革命性、創造性,同時又指出它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