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三卷)

陶行知的鄉村教育運動:思想與實踐[1]

字體:16+-

一、在平民教育運動中提出:平民教育是到平民間去的運動就是到鄉下去的運動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鄉村教育開創者之一,對中國鄉村教育運動的推動曾作出卓有成效的貢獻。陶行知早年,與晏陽初合作推行平民教育運動。1923年,陶行知辭去東南大學職務,專職擔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之際,協助晏陽初籌建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23年8月26日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北京成立,陶行知被推選為總會執行董事,會上推定朱其慧為董事長、陶行知為書記、晏陽初為總幹事。[2]陶行知還受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委托,與朱經農改編《平民千字課》,作為推行平民教育的教材。

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成立之際,在《組織大綱》上規定,設立“鄉村教育部一,表明農民是平民教育的主要對象,因為農民是中國平民中的最大多數,中國文盲的最大多數。但在推行平民教育運動從何處著手上,晏陽初和陶行知在看法上有分歧。晏陽初認為:“在國內推行平民教育運動卻不能先自鄉村著手,而必須從城市開始。因國內各地鄉農都習慣於惟縣城或省城馬首是瞻。要想說服鄉農識字讀書,平民教育運動首先必須在城市獲得勝利,用以影響鄉農的視聽的觀感。”

陶行知認為,在平民教育運動中,必須開展平民教育下鄉運動。1924年10月,陶行知發表《平民教育概論》一文,指出:“中國以農立國,十有八九住在鄉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間去的運動,就是到鄉下去的運動。”陶行知還說道:“讀書之外,還教些實用的職業。”

陶行知與晏陽初在推行平民教育運動中的分歧,不僅是在鄉村或城市先後開展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陶行知發動和依靠城市和鄉村的平民來推行平民教育,而晏陽初則是依靠官僚、買辦和教會來推行平民教育;陶行知在1923年提出“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叫種種人受平民化”。而晏陽初在1929年開始進行定縣實驗時竟說:平民教育特質之一,“是一種‘布道’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