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三卷)

陶行知求真務實的治學理念探析[1]02

字體:16+-

4.學術氛圍

1944年陶行知在《育才學校手冊》中就明確提出“創造學術之氣候”[126]的要求。如果說好學的人際群體是小規模、小範圍的話,那麽創建學術氣候或學術氛圍是大範圍的、普遍的。學術氛圍不僅局限於學校,而是麵向全社會的。這種氛圍是鞭策學習者去努力學習的“大氣候”。“我們要學問長進,必須創造追求真理所必需的氣候。”它由“追求真理之熱忱與其所需之一定文化養料及其豐富之配合所構成”。[127]如果全社會形成了崇尚學習、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圍,就會自然而然影響一個去學習知識,學為“真人”。

五、“行以求知知更行”的學習方法論

科學的學習方法,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加快學習進程,少走彎路,學有成就。陶行知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圍繞“行”,提出了一係列飽含辯證思維的學習方法,他用兩句詩來概括了學習方法論的主題:“行以求知知更行,不知直認為不知。遍覽已知求未知,以知與人已愈知。”[128]詳述如下。

(一)“行知合一”

知行關係是中國古代思想家一直關注的話題,屬於認識論範疇,同時又是學習的方法之一。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觀,不過其主旨是突出“知”,強調知先行後,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起初在金陵大學上學期間信仰王陽明該觀點,但從美國回國之後,在廣泛的教育教實踐過程中,他發現行比知更重要,所以作了顛倒,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29]這裏的“知”就是以求知為目的的讀書,“行”就是付諸行動的實踐。他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知識是要自己像開礦物質那樣去取來的,取勝便是行。”[130]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他進一步作了理論闡釋:“要有知識,是要從行動中去求來,不行動而求到的知識,是靠不住的。”因為“你能行動,行動才生困難,想法解決了困難,才是真知識的獲得”。[131]這一思想與哲學認識論中所講的“實踐出真知”是完全一致的,為此,陶行知堅決反對“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傳統學習方法,倡導“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的讀書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學習方法。他還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說明了“行”的重要地位,“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132]強調在實踐中求取真知的重要意義,還說:“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133]他認為,“先知後行”的學習方法是不會開科學之花、結科學之果的。陶行知給學習者指明了一條真正讀書學習的新途徑,他的“行知合一”觀不僅有利於青年學子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而且有助於引導當時的年青一代積極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的偉大實踐之中,用所學知識去服務大眾、拯救民族。“這就大大地打開了學習者的知識視野,使人認識到求知不僅要讀書,還要實踐。”[134]陶行知本人就是一個“行知合一”的典範,他脫下西裝革履,穿上布衣草鞋,深入農村,深入實踐,學到了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真知。[135]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始終奉行一條準則:“學習就是實踐,”[136]實踐也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