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三卷)

《山鄉社會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節選)[1]

字體:16+-

一、曆史舞台上的“人民教育家”

1.一個真實的場麵

1936年7月11日,早點時間剛過,在香港九龍太子道208號一間陳設簡陋的寓所裏,一位客居在此的學者正在一邊整理著自己的出洋行裝,一邊與身旁的兩位小男孩交談著什麽。

“篤!篤!篤!”一陣很有禮貌的敲門聲傳來。那個大一點的孩子忙著跑去打開門。

“哈哈,嘉驊、嘉騮,你們又在這裏纏著伯伯講什麽故事,是不是?”來人是一位年輕的記者。

那位學者這時才抬起頭,推了推自己鼻梁上的黑框眼鏡,整了整自己身著的白綢長衫,朝年輕的記者笑了笑,打著手勢招呼來人坐下,嘴裏卻忙不迭地解釋:“哪裏,哪裏,我正感謝著他們哥倆哩。要不是他們幫我剪的剪、貼的貼,我哪能在昨天完成這出國前頂可紀念的一件事呢!”說著,他隨手拿起飯桌上一疊剪貼齊整的書稿遞給記者:“是不是韜奮先生讓你來取這個?多虧了他的兩位公子,是他們所流的汗和他們父親的鼓勵,才讓我這第五本詩歌集趕在出國前編成!”

“嗬,”年輕的記者忙說,“鄒先生正趕著發新聞稿。這詩稿讓嘉驊哥倆帶給他們父親吧。我是代表《生活日報》社特來采訪先生您的,想請您將這次出洋的目的、任務作點說明。”

“是這樣……那好吧。嘉驊、嘉騮,那就請你們把它帶去。”那位學者說著,即轉身將詩稿交給那個叫嘉驊的小朋友,並順手摸了摸小哥倆的頭,和藹地說:“請轉告你們的父親,就說我講的,他太忙了,我上船時請他不必來送了。出國後我會給他來信的。嗯,伯伯也一定要給你們寄最好看的外國明信片,好吧?”

待小哥倆出門後,那位學者轉過身來對記者說:“這一個國際新教育集會……”剛說到這兒,他似乎想起了什麽,忙從靠窗口的茶幾上取過一把“蒼梧扇”向對方遞去。這把扇子還是他前不久在廣西宣傳普及教育時,花了五個銅板買來的。當記者以“天不太熱”推謝後,他接著說下去:“……與普通國際教育會議不同,它係國際上對教育有一種新的信念的人的研究與交換意見的機關。他們認定教育是創造世界的一種工具,每年的集會是討論當前世界上的一切實踐的問題,一個新的教育者應如何用教育的工具去改變現實,創造新世界向前發展的條件。故在這一會議中,一切有關世界的大勢的問題無不談到,並不限於狹隘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