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進步作用[1]

字體:16+-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一位人民教育家,起過曆史的進步作用,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擬探索陶先生教育思想和實踐中合理的、創造性的因素和貢獻,曾經起過什麽進步作用,至今還有什麽現實意義,以求在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中發揮其有益的作用。

一、人民第一,教育為公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充滿著“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心願。他說:“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於人民的幸福。”[2]毛澤東同誌指出:“為什麽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的問題。”他稱陶先生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絕非偶然。我看是當之無愧的。如果不從陶先生的人民立場來考察,就不能真正了解他的思想和事業,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二十年代後期,我親眼看見他放棄大學教授的地位,脫下長袍馬褂,穿上布衣草鞋,下鄉創辦曉莊師範。他開始是站在農民的立場,要通過教育來改造農村,解放農民。這雖然是改良主義的道路,實現不了他的思想,但充分表現了他要解決中國最多數的窮苦農民問題的決心。他要求從事鄉村教育的同誌“把整個心獻給三萬萬四千萬(按當時估計——作者注)農民”,“要常常念著農民的痛苦,常常念著他們所想得到的幸福。”[3]

曉莊師範吸收了很多進步青年,還有共產黨員,陶先生還要“使農民的生產力與武力合而為一”,這就使反動派發抖了。1930年曉莊被封閉了。這一事件和“九·一八”事變引起了陶先生思想的變化,認識到農民和工人必須聯合起來。他歌唱著:“光棍的鋤頭不中用呀!聯合機器來革命呀。”[4]於是他教育的對象便由農民而變為“為求農工勞苦階級有機會受教育。”[5]當然,我們應當看到,陶先生這種農工聯合的思想,還不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工農聯盟的思想。雖然如此,他的人民立場是鮮明的和堅定的,所以他終於形成了“文化為公”、“教育為公”的思想,主張實施人民大眾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