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早年就讀於歙縣崇一學堂,後經校長英國人唐進賢幫助入南京金陵大學就讀。1914年,陶行知金陵大學畢業之後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分別獲得政治學碩士學位和都市總監學務資格文憑。1917年回國後,先後擔任南京高師與東南大學教授。隨後,陶行知投身於平民教育運動,並擔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一職。1927年,陶行知創辦南京曉莊鄉村師範學校,推行生活教育理論,提倡教學做合一,實現了其人生事業的第一個輝煌。1932年陶行知開始於上海創辦山海工學團等組織,推行小先生製,提倡即知即傳,進行文化掃盲運動。1936年至1938年,陶行知赴海外宣傳國內抗日情形,推行國民外交,幫助海外諸國了解中國抗日戰爭的情況,爭取了諸多海外援助。1938年歸國後,他開始著手籌辦難童學校,並於次年在重慶創設育才學校。此外,他還於1945年與李公樸一同創辦了社會大學,為廣大的社會青年提供了學習的機會。1946年7月25日,因為民主事業奔走呼號勞累過度,陶行知突發腦溢血去世。
陶行知的一生雖然隻有短暫的五十五年,但他始終以高度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胸懷振興中華的理想,激勵與啟迪著一代代的中國人。他不僅致力於教育事業,還涉及民主鬥爭、人口統製、科學普及、新文字推廣、大眾詩歌以及經濟建設等多個領域,在近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其逝世後,毛澤東讚其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來認為他是“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宋慶齡褒其是“萬世師表”;董必武譽其是“當今一聖人”;郭沫若則將其與孔子並論,認為“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後的陶行知”。不僅在國內,陶行知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早在1929年,哥倫比亞大學的克伯屈教授就對曉莊學校讚譽有加:“如大家肯努力,恐一百年以後,大家要回過頭來紀念曉莊,欣賞曉莊!這就是教育革命的策源地!”[2]日本知名教育史學家、中國研究所前所長、東京專修大學教授齋藤秋男認為:“陶行知不僅僅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全世界的。”[3]2007年,美國知名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及教育學教授大衛·漢森(David T.Hansen)在他主編出版的Ethical Visions of Education:Philosophies in Practice (《教育的倫理視野——實踐中的教育哲學》)一書中,介紹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教育思想家。其中,唯一的中國教育思想家就是陶行知,並與杜威、蒙台梭利等世界著名教育家並列,足見陶行知在國際學術界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