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教育家心理史學範式研究》(節選)[1]

字體:16+-

第四章 陶行知的社會心理與行為特點研究

一、陶行知的自我概念與行為方式

(一)陶行知的認知自我、他觀自我和理想自我

以人格獨立著稱於世的梁漱溟先生把陶行知和毛澤東、周恩來一樣,看作自己“親切結識的蓋世人物而衷心折服者”之一。他說:“其笑我把服務社會的教育家和秉國鈞的政治家毛周二公相提並論為可怪,須知三位先生大有相同之處:這就是他們的襟懷氣概都卓然地向著世界全人類,廓然沒有局限,從而三位先生在我心目中實同一欽重的。”[2]1946年陶行知逝世後,梁漱溟在紀念陶行知的文章中寫道:

“陶先生是一個一往無前,奔赴真理的人。他心目中,有他對於社會的理想要求。就在這裏,他好便真好,惡便真惡,好惡真切分明,雖然有時不形於色。大家誰都佩服陶先生是一個力行的人。但須曉得,他所以表著出來如此者,正因為他內心好惡簡潔有力。當今這個‘好話說盡’的世界,一切隻見說不見做,越顯得陶先生樸勇卓絕,任何人都落在他後邊。你隻是眾人隨著他,受他感到鼓舞而向前;不是嗎?他不唯勇往,而且踏實沉毅。因此,勇於奔赴理想的人盡還有,而終不及他。我在此等處,最折服陶先生。我簡直要五體投地向他膜拜。”[3]

這說明,一生追求“知行合一”的陶行知以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也獲得了世人的尊敬。同時也說明,陶行知的理想自我和認知自我是合而為一的,他的理想自我就是他的認知自我。

陶行知的理想自我和認知自我是怎樣的呢?早在崇一學堂讀書期間,陶行知就確立了理想自我的形象,那就是“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做出些貢獻來。”[4]這一理想自我,成為陶行知一生自我概念的中心,所有其他自我概念,都是圍繞這一中心並且為了實現這一中心而展開的。具體而言,陶行知的認知自我和理想自我包括:“熱心力行”[5] 、“立真去偽”、“行出一真是一真,謝絕一偽是一偽”[6];“人生必有出世之精神而後可以入世”;“佛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己達達人,愛人如己,超度眾生”;“我本來是一個中國的平民”;“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治人者治己;在勞力上勞心。”“在立腳點要平等;於出頭處求自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奮鬥是成功(萬物)之父”;“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追求真理做真人”;“友窮,迎難,創造”;“博愛存心,和光映麵,不惑不憂,不懼不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服務第一,手不釋卷。思想青春,何可不變,願師少年,站在前線。”“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達者不戀”,“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動”[7],等等,成為陶行知理想自我和認知自我的主要內容。除了這些自我概念外,陶行知也有自認不足之處,即“容易發怒”,而這種習慣在他看來則是“於人於己,兩受其害”[8]。由此可以看出,在陶行知的自我概念中,雖然強調理想自我與認知自我的一致性,但他也自認有和常人一樣的不足,沒有把自己排斥在常人之外而自詡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