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同誌於1946 年7 月25 日,在上海向陶行知先生遺體告別後當天,給陝北的中共中央發了專電,稱“十年來,陶先生一直跟著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黨的正確路線走,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2]。這個評價表明周恩來知人之深,一語道出了陶行知的崇高政治品質;這也是陶行知作為一個與共產黨肝膽相照、長期合作的民主人士,為中華振興而獻身的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愛國知識分子戰鬥曆程的寫照,是他蓋棺定論應得的殊榮!陶行知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確立共產主義世界觀的道路,給後人以深刻的啟迪,他的優秀品德是我們廣大知識分子的楷模。
一、邁出可貴的第一步
陶行知先生是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歸來的留學生,但他的中國氣魄始終沒有改變,他的“中國心”一直沒有泯沒。年輕時候苦難的農家生活,使他記憶猶新,要改變中國貧困麵貌的誌向,時時刻刻在鼓舞著他、激勵著他。回國後的教育實踐更使他懂得不能靠搬洋教條辦事,中國教育的改造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農民占人口85 %以上的中國,不重視鄉村教育,“普及教育”隻是空話,“教育救國”也僅是一句動聽的口號。所以他在二十年代初從事平民教育時,就提出“教育下鄉”,1926 年進而倡導鄉村教育運動。搞鄉村教育得有師資,於是他首先著手創辦一所鄉村師範。與有些高談闊論者不同,陶先生是實幹家,他辭去了大學校長高位不就,脫下西裝革履,換上布衣草鞋,自願到農村去滾一身泥巴。陶行知成了近代中國第一個自覺走向農村的著名教育家。在他的努力下,1927 年3 月15 日,中國第一所鄉村師範在南京長江邊荒郊開學,這就是後來名聞遐邇的曉莊師範。這裏蒼天為頂、青山作帳,師生自己動手建校舍,建起了一幢幢省錢、實用、堅固、美觀的茅屋、圖書館、大禮堂、科學館、藝術館、教室、宿舍、辦公室、陳列室、動物園等,最漂亮的圓形拱頂建築大禮堂取名為“犁宮”。犁宮門前寫了一副對聯:“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粱菽麥黍稷下功夫”。表明這裏要培養的是“鄉村人民、兒童所敬愛的導師”。他們必須有:“一、康健的體魄,二、農人的身手,三、科學的頭腦,四、藝術的興趣,五、有改造社會的精神”[3]。曉莊師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第一塊試驗基地,一切按照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原則辦校,師生們與附近農民打成一片,參加農村的社會改革。陶行知與師生們一道住茅屋,如到附近農村去,則睡在農民家裏,晚上打地鋪,睡在稻草上,他還說“暖和得很,比鋼絲床還有趣”,而睡在身邊的卻是一頭老牛,他風趣地稱他為牛大哥,說他“脾氣很好,也很幹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