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節選)[1]——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字體:16+-

二、舊教育必須根本改造——批判“傳統教育”與“洋化教育”,主張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論,是在批判傳統教育和洋化教育的鬥爭中,以新教育的實驗與研究為根據,總結了中西教育的曆史經驗。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們把他對傳統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批判作為探討他的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起點。我們認為,不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很難完全理解他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質。

在教育發展史上,一方麵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傳統(思想、製度、方法等)相傳下來;一方麵又逐漸出現某種新的改革的趨向以至形成某種思潮,催動著教育的變革。這是教育發展的曆史辯證法,它反映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發展的曆史需要。但每一個曆史時代所謂傳統的教育或新教育,它們既有時代的共同的趨向,又會因國家、民族的社會曆史條件不同而各有自己的特點。甚至在同一時代,有不同學派的、內容和意義不盡相同的學說在發展。因此,對教育發展史上傳統的東西應當做具體的分析,其中有已經過時的陳腐的傳統,有優良的具有進步性和科學內容的傳統。正確對待教育的傳統與改革,始終是教育發展中理論與實踐的一個重要課題。一方麵新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總是在和保守的、陳腐的傳統思想、習慣、勢力發生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向前發展。一方麵它又總是離不開傳統的東西,繼承其具有進步性、科學性的遺產。事實上即使是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它也必然要繼承、吸收傳統教育已有的科學性的成就。新教育的創造,從來不是從蒙昧的文化荒原上憑空產生的。

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隨著民族危機、社會危機的發展,政治經濟的變化,改革傳統教育、提倡新教育的運動時起時伏。從清末“廢科舉、興學校”的新學運動,到“五四”時期的新文化、新教育運動,都是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矛盾鬥爭和變革發展的曆史要求。它以愛國救亡、追求民主與科學為總方向,以學習引進西方文化教育,變革封建的文化教育,建設中國的新文化新教育為目標。在各種社會思潮的激**下,新舊文化鬥爭深入發展,同時也發生了中西文化關係的論爭。“五四”以來,陶行知是既猛烈批判封建傳統教育,又抨擊照搬外國的洋化教育,勇敢探索我國新教育發展方向和道路的傑出代表之一。他在生活教育運動十二周年紀念的時候說過:十二年當中做了三件事,“還沒有做完”。“一是反洋化教育,二是反對傳統教育,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建立爭取自由平等之教育理論和方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