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觀進行整體的全麵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觀是其教育理論研究和辦學實踐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他能在從事平民教育、鄉村教育、國難教育、戰時教育、民主教育和全麵教育各次運動中留下教育革新的不朽業績,尤其是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取得令人矚目的光輝成就,這與他有著能夠正確對待中外教育及其關係的教育觀分不開的。眾所周知,自中國近代西學東漸以來,在教育領域出現了西學與中學經過碰撞而走向融合的過程。先從物質層麵接受西學的西文、西藝;然後延伸到製度層麵,接受了西學的西政;最後才深入到思想文化層麵,這是“五四”運動時期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重要課題。我國近代教育發展的史實表明:處理中西教育及其相互關係問題,是近代教育中的一個中心問題。
陶行知留美回國是在1917年10月,正處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夜。他後來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提倡新教育,反對傳統教育和洋化教育,成為教育革新的旗手。偉大的時代,促使他走到了教育革新的前列,在重視有選擇地吸納中外教育經驗教訓過程中,促進了他的中西教育觀走向成熟。本文僅從其知識結構、思維方法和教育價值觀幾個方麵,闡述陶行知中西教育觀的形成、發展和主要內涵。
一、從知識結構上,看陶行知中西教育觀的形成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觀,就是他對待和處理中外教育及其相互關係時所持的觀點和態度。這種觀點和態度,早在他青少年求學和後來留美深造時期,已呈現出端倪。
(一)儒學開蒙,植根於傳統教育沃土
陶行知1891年出生於徽州歙縣。徽州不但是擁有巨資的徽商故裏,又是著名的“徽州文化”發祥地。從學術思想上看,有以朱熹為代表的新安理學;有以江永和戴震為代表的樸學,等等,史稱“徽州學派”。他生長在這樣經濟繁榮的“徽州文化”故鄉,植根於傳統教育沃土,在“細雨潤無聲”中,受到了中學的潛移默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