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親子溝通與兒童學業成就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字體:16+-

(一)總體假設

根據上述問題,本書提出以下基本假設:

(1)從元素、關係和係統三個層麵能夠較為全麵地描述和反映親子溝通狀況,據此編製的工具能夠用於後續實證研究。

(2)不同學業成就兒童的家庭中,親子溝通在元素、關係及係統三個層麵的溝通狀況都存在顯著差異,且低學業成就組被試親子溝通在三個層麵上表現都較差,並表現出一些規律性的特點。

(3)與其他兒童相比,低學業成就兒童在親子溝通中感受到的情緒壓力較高,認知壓力較低;這與其父母在學業任務中表現出的較多消極溝通行為、較少積極溝通行為有關。

(二)研究對象選取

本書以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兒童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被試的選擇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麵的考慮:首先,無論是從差生診斷的角度,還是基於兒童學業成就穩定程度,學業成就的差異一般要等到小學三年級後才能表現出來,同時低學業成就也通常在這個年齡段後才能真正被確認。其次,小學四年級開始進入知識的係統學習階段,親子溝通也開始從最初的社會符號習得、習慣養成為主轉向具體的認知與學業內容溝通。因此,本研究選擇這一年齡段兒童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框架

根據上述問題的提出,結合我們對親子溝通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的理解,本書將分三部分完成對研究主題的探討。

首先,在分析已有親子溝通模式測量工具存在的缺陷的基礎上,以係統論為指導進行親子溝通模式的理論建構和量表編製工作,為下一步不同學業成就兒童親子溝通比較提供理論指導和研究工具。

其次,采用經試測、重測後表明符合測量學標準的親子溝通量表考察學業成就水平分別為優秀、一般和較差兒童的親子溝通模式差異,從而在溝通模式層麵了解他們的特點;同時,采用觀察法考察學業優秀和較差組兒童與父母在學業任務背景中的具體溝通行為,作為對上述一般親子溝通模式的更深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