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業成就界定
學業成就(academic achievement),顧名思義就是兒童在學業方麵所取得的成就、所表現出的水平。在操作層麵,學業成就可以專門指在校的學習成績或者學業成就測驗得分,被認為是反映兒童對所學知識和能力掌握情況的有效測量指標。除了測驗或考試得分這類客觀指標外,在實證研究中研究者有時也以教師提名結果作為重要參考。根據學業成就高低可以將兒童區分為學習優秀、一般和較差三類。其中,學習較差兒童得到教師、家長和相關研究者的特殊關注,研究者們希望能找到低學業成就的成因和提高成績的有效方法。低學業成就兒童通常被稱為“差生”(low-achieving student),研究者稱其為學習不良、學習困難(learning disability)兒童。在國外,低學業成就有時被看作一種能力缺陷並有專門的工具進行診斷和甄別 (Deisinger,2004)。據不完全統計,世界範圍內有5%~15%的學生被診斷為學習能力有缺陷,需要接受特殊教育(Coutinho,Oswald & Best,2002)。
美國殘障者教育法案和美國學習困難國家聯合委員會指出學習困難兒童可能存在由中樞神經係統功能失調引起的心理障礙,表現為在獲得和使用聽、說、讀、寫、推理或數學能力方麵有明顯的困難。我國學者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和近年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將其定義為,由生理、心理等內外多種消極因素相互作用,但非原發性障礙或缺陷(如盲、聾、啞、智力落後、其他身體殘疾等)所導致的聽、說、讀、寫、推理和計算等基本技能落後,突出表現為學業落後,它是可能伴隨個體一生發展的心理現象(俞國良,2005)。
然而,在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實踐中並沒有區分由神經係統功能失調而導致的學業成就低下和由於家庭教育資源缺失或學習習慣較差等外部環境因素造成的學業成就低。因此,教育領域研究者和實踐者多以學業成績來劃定優生(high-achieving student)和差生。由此出現了關於差生概念界定應根據內部生理心理指標或是外部學業和行為表現的爭議與分歧,但這並沒有削弱人們對學業成就影響因素及差生成因的研究興趣和熱情。由於缺乏差生的大腦和神經係統存在障礙的實證研究的直接證據,並且對於造成學業成就,即學習成績低下的內部缺陷或障礙與外部學業表現之間的關係不甚明確,許多研究者在篩選差生時都偏重外部學業成就,即學習成績這一指標(俞國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