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親子溝通與兒童學業成就

二、親子溝通與兒童學業的關係

字體:16+-

親子溝通指父母與子女通過信息、觀點、情感或態度的交流,達到增強情感聯係或解決問題等目的的過程(Galvin,Bylund,& Brommel,2004)。這一概念在具體研究中有三種操作定義,相應地也就有三種側重點不同的親子溝通研究。第一種側重從外部客觀特征界定親子溝通的研究主要關注親子溝通對象特征、內容、頻率、風格、滿意度等方麵;第二種將親子溝通視為特殊教養風格,集中研究親子溝通的一般的、穩定的模式,也稱為親子溝通模式;第三種將親子溝通看作個體之間的互動行為的研究則將視角聚焦在具體的親子溝通行為上。三種研究在主題選擇、研究方法等方麵各不相同,但三者的共同之處在於偏重考察親子溝通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如焦慮、攻擊行為、人際交往行為等的影響,較少涉及與兒童認知能力和學業成就等變量的關係。

下麵首先綜述三種親子溝通研究的現狀及進展,而後專門介紹那些關注親子溝通與兒童認知發展關係的實證研究及有價值的結果。

(一)親子溝通特征研究

親子溝通特征的研究並未將溝通過程作為研究主體,而是重點考察溝通過程的基本特征,如溝通頻率、溝通內容、溝通滿意度、溝通困難等。這類研究多采用量表法和訪談法進行。例如,Noller和Callan(1990)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青春期之前,兒童與父母的溝通較多、較頻繁;而進入青春期以後,青少年與父母溝通的頻率較低。親子溝通的內容主要涉及學校裏的情況、閑暇時間安排、交友狀況等,而很少談及“性”“飲酒”和“吸毒”等敏感話題。

對親子溝通滿意度的研究(Barnes & Olson,1985)發現青少年對親子溝通的滿意度與父母對親子溝通的滿意度存在差異。青少年對親子溝通的滿意度較低,認為溝通缺乏開放性,出現的問題和障礙較多;而他們的父母認為與子女有較為開放的溝通,且溝通困難少。有研究者專門探討了親子溝通中存在的困難。Vangelisti在1992年的研究中運用開放式問卷,要求青少年描述與父母溝通時出現困難的情境,並寫下當時與父親(或母親)之間的對話,然後對青少年的回答進行編碼,結果發現,青少年與父母的溝通困難主要表現在溝通方式方麵,如分歧、誤解、行為約束、盤問、批評和缺乏溝通等;容易出現溝通困難的話題主要有:課外活動、異**往、職業與教育、花錢、行為問題等;在所有的溝通困難當中,父母對青少年過多的行為約束是出現親子溝通問題的重要原因;在溝通話題方麵,出現問題最多的是課外活動(約占48%)和異**往(約占14%)。國內學者對中學生親子溝通的實證研究(方曉義,戴麗瓊,房超等,2006)也發現,青少年認為父母的過多行為約束、對自己的誤解和否定是親子溝通中導致障礙的主要方麵;相對而言,在缺乏耐心、分享和信任這三個方麵被認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