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中,皮亞傑及其範式的沿襲者主要刻畫各個發展階段兒童特定的認知結構,信息加工範式的研究者主要探討兒童認知加工的效率與自我監控能力,采用這兩類範式的研究者並不很關心發展的背景問題。目前對認知和學業發展背景感興趣的學者往往受到“維列魯”學派的影響,強調“背景中的認知和學習”,同時生態係統論則為理解個體與環境的關係提供了方法論。下麵介紹有關的理論,並說明這些理論對於理解親子溝通及其與兒童認知關係的意義。
(一)在與成人的互動中學習:學習的社會建構性質
認知發展和學習不隻是兒童自身的事情,它發生在人際互動的背景下,具有社會建構性質。兒童麵臨的重要他人包括父母、教師、同伴等,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就是最重要的人際互動背景之一。我們通常將父母看作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在強調父母作為兒童知識建構“促進者”的角色,這種促進借由親子溝通實現。關於認知發展和學習的社會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論都為本書提供了基本的思想來源。
維果斯基及其後的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學者認為,社會背景影響學習的性質和程度。學習者與更有能力的社會成員的交往是學習的基本條件。沒有這種與更有能力的他人的互動,學習者就不可能獲取重要符號係統的社會意義,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們。例如,年幼的兒童要通過與成人交往發展其思維能力和符號使用能力。由此,維果斯基(Vygotsky,1978,p.86)認為孤立的學習不能促成認知發展,隻有通過社會交往和互動才可能實現學習和認知發展。如果與他人和文化環境的互動發生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中,就能促成其認知的發展。最近發展區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所表現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導下或與其他有能力者合作解決問題時所能達到的潛在水平之間的差距(Vygotsky,1978)。在此基礎上,Wood(1980)提出“腳手架教學法”,即在學習的初始階段給學習者以外在的幫助,使他們逐漸能夠自主地完成任務,而變得不需要他人提供“腳手架”式的支撐。可見,這一概念的關鍵點不是父母為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提供僅僅是必要的結構,作為腳手架幫助孩子發展足以完成超越其發展階段能力的任務所必需的技能。研究表明,母親提供的腳手架的質量是兒童語言和認知發展的重要預測變量(Hodapp,Goldfield,& Boyatzis,1984)。當父母以敏感的、激發性的、指導性的方式鼓勵兒童對環境進行探索,根據孩子的能力調整自己的教育技巧時,就為孩子搭建了成功的腳手架(Biringen & Robinson,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