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經過理論建構、工具編製、數據收集和分析等環節,本書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親子溝通的三層次模型編製並經過預測、修訂後的親子溝通量表的信效度指標達到了心理測量學要求,能夠用於相關實證研究中。
(2)母親的溝通能力優於父親和兒童;母子溝通質量優於父子溝通;父子和母子溝通的一致性較低,母親的溝通地位比父親高。父母的傾聽能力影響親子溝通質量,提高父子溝通質量是讓父子和母子溝通更協調的主要途徑。
(3)父母受教育水平通過直接路徑和親子溝通係統的中介鏈影響兒童學業成就。中介鏈表現為:父母受教育水平依次通過親子溝通的元素、關係和係統三個層麵的變量指向兒童學業成就。
(4)與學業優秀、一般兒童相比,學業較差兒童及父母在親子溝通中表現出如下溝通能力的匹配關係:父母主動—兒童退縮、父母開放性低—兒童服從性高、父母敏感性低—兒童敏感性高;差生親子溝通質量較差;其父子、母子溝通的一致性較低,親子溝通大部分屬於不平衡型;母親是主要的溝通者,而父親則較少參與親子溝通。
(5)與學業優秀、一般兒童相比,學業較差兒童從父母的學業指導中感受到的一級認知壓力最大,二級認知壓力最小,情緒壓力最大;成績較差兒童父母的指責和督促行為較多,方法指導和鼓勵行為較少;並且父母指責和督促行為與兒童一級認知壓力、情緒壓力存在正相關,與兒童提議的正確率之間有顯著負相關。
(6)與成績優秀兒童相比,成績較差兒童親子溝通中常規指導模式和父母單向行為較多,兒童主動解決問題行為較少;並且常規指導模式與兒童一級認知壓力、情緒壓力呈正相關,兒童主導模式與一級認知壓力和情緒壓力呈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