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親子溝通與兒童學業成就

三、不同學業成就兒童親子溝通模式的特點及教育啟示

字體:16+-

在本書中,我們的一個基本結論是:兒童學業成就與家庭背景有關,學業失敗有其家庭成因,而不能總是“到學校裏”或者“問老師”自己家孩子為什麽學習不好了。這個家庭成因的核心是親子溝通問題,此外還包括專門的學業指導方式、父母學曆等的影響。下麵將對本書的主要研究結果進行討論。

首先,學業成就存在代際傳遞,父母的學曆與孩子學習成績存在關聯。在多數家庭中,父母的學曆通常在他們結合時就相對固定下來了,孩子不能選擇父母的學曆或者家庭條件。但我們不能回避,一些教育社會學研究表明教育成功(Feinstein et al.,2004)、學業成就(Coleman,2000)等教育現象存在代際傳遞問題,甚至得出父母和兒童的學業成就或受教育水平之間的相關為0.4的驚人結論。本書驗證了這樣的看法。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也同時表明,在父母學曆和兒童學習成績之間,還有很多中介變量。例如,父母的學曆所代表的一般知識和能力水平,預測了其溝通能力,預測了他們是否有相應的指導孩子學習的能力,由此影響了孩子的學業。這些中介變量本身才是影響孩子學業的更直接的因素,而且是有可能幹預改變的,而相比之下,父母學曆隻是個遠端因素,這也是本書深入探討和比較不同學業成就兒童親子溝通模式的原因所在。

在第四章的定量分析發現了這一規律之後,我們又通過質性分析為學業成就代際傳遞過程中親子溝通的中介作用提供了更詳細的說明。為了更直接地發現親子溝通行為與兒童學業的關係,我們除了考察一般溝通能力、溝通模式對兒童學習成績的影響外,還通過第五章專門考察學業背景中的親子溝通行為與兒童認知壓力和情緒壓力的關係,不僅關注一般溝通行為與兒童學業成績的關係,還深入考量任務背景中父母具體指導行為對兒童行為反應、任務成績的影響,以求更細致地描繪出親子溝通在學業成就代際傳遞中發揮作用的具體機製。研究結果顯示,麵對孩子的學業任務,許多差生父母沒有能力給孩子提供所需幫助和指導,通常將教育的任務推向學校和社會(聘請家教、報課外輔導班)。因此,與兒童的學業溝通更多集中在對其學習習慣的督促和成績的指責上而不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導;親子共同解決問題時父母的替代行為和權威標識行為較多,而建構主義指導行為較少,不能促使兒童積極、深入思考(一級認知壓力高、二級認知壓力低)。社會學研究者在研究人力資本的代際傳遞問題時,提出親子溝通是父母向子女傳遞人力資本、技能和生產力的主要方式;而父母教育參與和具體學業指導行為就是父母向子女傳遞人力資本的直接途徑(Kao & Rutherford,2007)。本書正是通過心理學實證研究解釋和驗證了社會學中的一個理論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