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量的研究部分對三類兒童親子溝通三個層麵變量得分的比較發現:無論在溝通能力上,還是在親子溝通質量,抑或溝通係統上,三類兒童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學習優秀和較差兒童之間。在這一部分我們將通過對部分學習優秀和較差兒童親子溝通過程的現場觀察,詳細描述以上這些差異在實際溝通中的具體表現。
綜述中提到的動力係統理論(Granic & Lamey,2002)認為在正常的親子溝通情境中加入具有擾動作用的壓力事件或壓力刺激能夠激發出父母自動化的溝通行為,並表現出家庭中穩定的親子溝通模式。以往研究曾經采用限製任務完成時間(Granic & Lamey,2002)、增大任務難度(Greco & Morris,2002; Hudson & Rapee,2001)、增加任務所伴隨的消極情緒壓力(Root & Jenkins,2005; Barrett et al.,2002)等方式和措施來引發親子之間真實的、自動化的溝通活動。根據這一思想,我們的現場研究也希望通過親子溝通任務設計和研究現場氛圍控製等方式製造一個對父母而言有壓力的親子溝通情景,以達到激發父母自動化溝通行為的目的。
下麵將簡單介紹這兩種控製措施。首先,溝通任務的設計。研究所設定的認知任務形式與內容都與學校測驗類似,盡可能激起父母的焦慮情緒;而且溝通任務是以標有較差成績的試卷形式呈現的,這個任務除了行使確定溝通主題的作用之外,還承擔著增加親子溝通的情緒壓力的擾動功能,以此引發父母的自動化溝通行為。其次,溝通氛圍控製。親子溝通過程中始終有觀察者在場,並且觀察者與父母相隔1米對麵而坐,製造有旁觀者在場的壓力;當親子在任務解決中遇到困難或出現親子溝通障礙時,觀察者都沒有任何提供幫助或終止溝通的表示,隻是提示父母和兒童繼續解答問題,以增加父母對溝通進程的不確定性;當親子溝通進行了約10分鍾時,兒童和父母將看到另一研究者陪同一個已完成任務的兒童從窗邊經過,給父母施加了一定的時間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