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現本土性的原則
研究在建構親子溝通理論和模型時遵循以下原則:(1)該理論能涵蓋現有理論中的主要概念和維度,有效合並同類概念;(2)能反映親子溝通的文化特殊性,即體現本土性;(3)該理論既適合作為量表編製的理論基礎,也適合作為觀察到的具體溝通行為的編碼基礎。
理論建構將采用如下方法:通過文獻的理論分析提出構念或設想,並輔助以對親子溝通案例的紮根研究,以提出本土概念,最終確定刻畫親子溝通的基本維度,並在維度基礎上確定溝通的類型。
(二)借助係統論的思路
本書以係統論的視角看待家庭及發生在家庭背景中的親子溝通。首先,對親子溝通發生的背景——家庭的理解決定了溝通行為模式的構建。通常家庭被理解為等級結構,父母擁有權威、尊重和權力;兒童則處於從屬地位。相應地,在此基礎上所建構的親子溝通模式強調溝通的等級性,例如,上文綜述中所提到的McLeod和Chaffee(1972)的社會定向,Ritchie和Fitzpatrick(1990)提出的服從定向都是用來描述處於等級結構中的父母和子女在溝通中的關係特征。這種特征突出兒童對處於上級和權威地位的父母的服從。
而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由全體成員及成員之間相互關係組成的動態網絡結構。父親、母親和子女分別作為網絡中的一個元素(或結點),親子溝通發生在元素之間,即父子和母子之間,這就形成了家庭係統中親子溝通的三個元素和兩個關係(父子和母子關係)。同時,家庭係統中各種關係可能會相互影響,如父子溝通影響母子溝通。因此,我們認為對親子溝通的考察應該從元素、關係和係統三個層麵進行:(1)元素層麵的親子溝通,主要關注家庭成員溝通能力及成員間的能力匹配;(2)關係層麵的親子溝通,主要關注親子溝通質量;(3)係統層麵的親子溝通,主要關注上麵所區分的父子和母子溝通的關係問題。由此便形成了親子溝通的三層次模型,下麵將以這一理論模型編製相應的測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