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剛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實驗初級中學
2014年9月,我接手了七年級(16)班。這是一個違紀情況時有發生、學生整體缺乏學習積極性的班級。
接班伊始,為了培養班級凝聚力和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我與當地社會微公益組織“螢火蟲”建立聯係,聘請“螢火蟲”誌願者做班級輔導員,讓全班學生集體加入公益組織成為小誌願者,並積極參加社會微公益活動。
至第一學期末,我班共參與救助射陽湖鎮白血病患者義賣、國防日武警中隊體驗部隊生活、安宜鎮牌樓社區“敬老”慰問等8次公益活動,見諸各種媒體平台報道8次,師生接受采訪12人次。在學校常規考核方麵,我班4次獲得學校“五星班級”稱號;全體學生普遍重視學科學習,各科成績均達到優秀等級。任課教師普遍反映我班凝聚力強,學生行為習慣良好,學習風氣較濃,班幹部能力強,有進取心,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我班的活動實踐充分表明,組織學生參加微公益活動對於新組建班級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和集體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來自社會和學校的評價形成了“社會期待”作用
心理學認為,社會期待是指社會或群體根據個體所處的社會地位及其所承擔的社會角色所提出的希望或要求,它反映的是社會公認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對個體而言構成一種社會壓力,並成為個體的行為動機。在社會期待的作用下,我班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集體認同感,集體凝聚力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明顯提升,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遵守學校的各項常規要求,自覺維護班級得之不易的榮譽和利益。同時,班幹部、優秀學生能夠更加自覺地幫助和帶動自我控製能力較差的同學,督促他們遵守班級要求;自我控製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能夠為了班級的整體利益而抑製個人的錯誤行為,力爭獲得群體的認同。事實上,集體的整體表現越佳,收獲的積極評價越多,越能彰顯社會期待的作用,越能影響集體中學生個體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