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邁向智慧校園的區域信息化管理與實踐.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實踐與成效

8.2 探索市、區、校三級協調發展的數字校園推進模式

字體:16+-

經過這些年的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北京市在基礎教育領域經曆了新時期教育信息化發展體係再探索、再實踐、再升華的過程,探索形成了市、區、校三級協調發展的數字校園推進模式,包括全市引導性投入與學校探索項目結合實施的模式、區級主導的整體集約化推進實施模式。此後,市級數字校園實驗項目將實施“項目追加製”發展模式。

8.2.1 探索明確了市、區、校三級協同

市、區、校三者定位是影響數字校園發展的關鍵。一直以來,區域、學校信息化建設與發展模式存在著模式、邊界不清晰的現狀,實踐上有三類表現。一是“各自為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機構、中小學分別設立目標與任務,推進各類信息化應用,用戶受眾大都麵向師生群體,造成組織無序、過度投入、重複建設、效益較低等。二是“全麵統籌建設”。由區域教育部門主導實施統一建設、統一應用的推進模式,中小學、教師具有對信息化環境的使用與建議權。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金過度投入的問題,但實踐表明,這種方式短期內難以使信息化長效紮根於學校,這就要求實行長線發展,且政策上有持續性。三是“自主發展”。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各類試點、實驗項目當中。為充分發揮學校辦學自主性,教育行政部門製定目標、任務、政策等,全麵支持學校開展信息化發展。這種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校活力,催生典型應用案例紮根於教學,但仍然無法回避重複建設、標準不統一、資源離散等問題。

在“數字校園實驗項目”設計伊始,我們綜合分析了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現狀,明確了推進模式,其核心是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學校是項目的試驗田,要通過不斷探索、研究、實踐力爭起到示範帶動作用。在此過程中,市、區兩級定位往往容易被忽視或弱化,為此我們確立了市級引導、統籌的總體定位,即“鼓勵特色,統分結合”的建設模式。數字校園項目在各個實驗校的落地是全市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市級有限的引導經費的支持下,如何讓學校做出特色、做出亮點、長效發展,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首要難題。中小學信息化經費保障受各方麵因素的製約,無法得到全方位滿足,而基礎設施、數據資源、統一認證、信息門戶、互動平台等數字校園建設“規定動作”需要較大經費投入。在過去,有條件的中小學大都是分散建設,包括機房、資源庫乃至數據中心,形成了區級孤島、校級孤島。為此,北京市為集約推進數字校園發展,開展了實踐探索。首先是“統籌基礎共性環境建設”。涉及基礎設施、資源庫、認證中心以及部分輕量級的應用,實施市級投入建設。例如,依托市級數字資源超市,為各所實驗校提供北京教育雲平台服務,配備了基於IaaS層的支撐環境;全市統一身份認證平台,統一各類應用入口賬戶;全市共享數字資源庫,整合各類優質資源,無償向學校供給;基於微信研發的班級微空間、移動聽評課等“輕量級”應用,實現“零下載、零安裝”,支撐師生日常教與學活動。我們將上述內容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實驗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基礎性應用的需求,實現了建設投入的集約化和建設效益的最大化,取得了良好反響。其次是“統籌市級改革重點項目建設”。一方麵,圍繞全市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點任務,近兩年來,針對招生入學、綜合評價、社會實踐等重點改革任務,市級統籌建設相關重點信息化工程,涉及中小學學籍管理平台、義務教育入學平台、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管理平台、招生大數據分析係統等,並通過政策文件、行政部署等形式,杜絕各區級教育單位重複建設,要求全部應用市級平台開展業務活動,保障改革動能與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麵,支持中小學圍繞辦學理念,開展教學創新領域的信息化建設與實踐。學校是教學活動的前沿陣地,我們應鼓勵學校勇於在業務活動中進行創造、創新,這是開展數字校園的核心目的之一。為此,聚焦信息技術在一線教學活動中的融合應用,包括個性化學習診斷分析、數字化校本課程開發、平板電腦教學等,學校按需購買、改造、定製信息化支撐平台和教具等,實現對教學的改進與優化。隨著三個批次數字校園實驗校工作的推進,在案例成果中促進教與學案例的比例逐步升高,這充分說明了通過推進數字校園發展推進模式建設,實驗校轉變了思路,初步形成了多級合力,加快了學校信息化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