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邁向智慧校園的區域信息化管理與實踐.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實踐與成效

7.3 初步探索了麵向深度融合實踐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模式

字體:16+-

我們需要從“技術環境”和“應用能力”兩個層麵及其相互之間的適配性來理解數字校園建設的發展階段,參見圖7-1。圖7-1的上麵部分表明,一個學校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的駕馭能力分為初步接觸、應用、融合、創新四個不同的能力層次;圖的下麵部分表明,一個學校信息化應用支撐技術環境的基本特征由左向右顯示了一個學校信息化技術環境的“整合”“融通”程度。該圖表明,數字校園建設是一個漸近、階段化的發展過程,建設者需要從技術環境和應用能力兩個層麵協調推進,隻關注“硬技術環境”的過度發展會造成“大而全”的數字校園方案,但並不一定能帶來良好的數字校園應用成效。數字校園建設需要重視“硬技術環境”建設,同時也要重視學校信息化能力建設,這是對數字校園內涵理解的關鍵。因此,在數字校園建設過程中,學校要同步重視學校信息化領導力體係建構,重視師生的信息化應用能力等。

圖7-1 “技術環境”與“應用能力”適配視角下的數字校園建設

此外,伴隨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發展,“泛在可接入、整合可融通、持續可運行”越來越成為人們理解數字校園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基本特征。學校如何能夠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數字校園?實踐上,“可持續性”可以通過技術環境的開放性、能力生成的主動性來把控,如圖7-2所示,可持續發展的數字校園建設模型闡釋了可持續發展的數字校園建設概要,個體學校要從數據體係的開放性、軟件係統的開放性、業務係統的開放性等多個層麵來構造穩健發展的數字校園,體現在數據體係、技術架構、業務功能、門戶等多個層麵。以學校信息化建設頂層規劃為藍圖,以信息能力體係建構為途徑,推動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分層次、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