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力的完好狀態。”因此心理健康是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做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
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遠離家鄉,一般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精力有限,所受教育程度有限,甚至自身還有許多病痛,所以他們沒有精力去細致、周到地照顧孩子的生活、學習。在他們心目中,隻要孩子們有飯吃、有學上就行了。至於孩子是否完成老師留的作業、是否能遵守紀律、是否聽懂了老師講的課、是否想念父母、是否快樂、是否適應學校生活、是否受人欺負、是否感到委屈,老人們對此全然不知,也想不到這麽多。
長期的生活問題、學習問題、交往問題與心理問題交織在一起,學生積累的負麵情緒可能越來越多無處釋放,而積極情緒越來越少,甚至可能形成不良的心理認知,如孤僻、自卑、消極、懶散、叛逆等……
為此,本篇著重從案例引入,分析留守兒童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從學校層麵提出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策略,包括利用學校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凝聚教師的集體智慧,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創設良好的班級氛圍,充分發揮學校領導和教師自身的教育智慧,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進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
案例1
遠離父母的我們像斷了線的風箏
劉曉霞(化名)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貴州省的邊遠山區的小學生。我們這裏交通閉塞,經濟落後,生活貧窮。父母為了我們能夠早日過上好日子,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含淚離開了我們,奔赴大城市去打工,家裏隻留下了年邁的爺爺、奶奶、年幼的我以及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