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堂教學與班主任工作技能

第二節 課堂提問的一般程序及基本要求

字體:16+-

一、提問的一般程序

課堂提問一般包括引入、陳述、介入、評價等幾個環節。

(一)引入。這是起始環節。目的在於吸引學生的注意,為提問做好鋪墊。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圓”這個概念時,一開頭就問學生“車輪是什麽形狀?”同學們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便笑著回答:“圓形。”就是通過提問迅速集中了學生注意,引入了圓的概念。

(二)陳述。這是正式提出問題的環節,教師向學生陳述談話過程中研究的中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疑問和思考。例如上例中,教師又問:“為什麽車輪要做成圓形呢?難道不能做成別的形狀,比方說,做成三角形、四邊形等?”這實際上是“什麽是圓形?”提問的變式。教師從車輪這個具體材料入手,巧妙地陳述了這個問題。

(三)介入。這是提問教學的實質性環節,通過補充提問、師生交談、教師講解、演示等手段,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關鍵,切入要害。又如上例中同學被教師的提問逗樂了,紛紛回答:“不能!”“它們無法滾動!”教師再問:“那就做成這個形狀吧!(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橢圓),行嗎?”同學們開始茫然,繼而大笑起來:“這樣一來,車子前進時就會一忽兒高,一忽兒低。”教師再進一步發問:“為什麽做成圓形就不會一忽兒高,一忽兒低呢?”通過這些具體材料和情境的提問,引導學生介入“圓的實質”討論。

(四)評價。這是提問教學的中止環節,可能是師生片段的、某一個問題談話的中止,也可能是某一階段、一係列問題談話的結束,師生共同對論證的方法、得出的結論進行判斷。接上例。同學們議論紛紛,最後終於找到了答案:“因為圓形的車輪上任何一點到軸心上的距離都相等。”至此,教師肯定了學生結論的正確,並自然引出了圓的定義。教師對學生的論證邏輯方式和結論都作了肯定的評價,順暢地形成了“圓”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