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堂教學與班主任工作技能

第一節 課堂提問的含義、作用與類型

字體:16+-

一、課堂提問的含義

課堂提問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之一,具有悠久的曆史。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采用由譏諷、助產術、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的“蘇格拉底法”進行教學。譏諷就是對對方的發言不斷追問,使對方處於矛盾之中,發現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助產術就是幫助對方自己得到問題的答案,然後通過歸納,得出事物的定義。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善於啟發學生,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解釋孔子的意思:“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打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還以相證之義。複再告也。”孔子“循循善誘”,運用“叩其兩端”的追問方法,引導學生從事物的正反兩方麵去探求知識。盡管“蘇格拉底法”和孔子的啟發的方法有所不同,但他們都善於使用提問技能,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促進學生的發展。

對學習者來說,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是解決問題的開端,同時也說明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隻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我國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前輩謂學貴為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從疑生,疑解則學成”。

在教學中,無論教什麽、采取什麽教學方法,問題都應該成為教師教學設計的開端和思路,才能達到教學目標。不僅老師要提出問題和疑問,學生學習中也要存疑,多問自己諸如“是什麽”“為什麽”“誰”“在哪裏”“怎麽辦”等問題,即“4W1H”(what、why、who、where、how),甚至相互質疑,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