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堂打磨

從兩個《月光曲》案例看語文教學觀的轉變

字體:16+-

畢小偉

《小學語文》雜誌在小語界的期盼聲中終於登台亮相,這是一本獨具品位的專業雜誌,在很多欄目上推陳出新,例如“精品課堂”欄目推出了同一課文的不同教例,旨在向讀者展示不同時代背景下語文教學的不同理念與操作範式,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母語教學不斷發展變化的軌跡。該雜誌第一期刊登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與新生代優秀青年教師蔣軍晶執教的《月光曲》一課的兩個教學案例,以及語文教育專家沈大安老師中肯而到位的評課。我個人以為這兩個案例選得好,不失“經典”的意義。給我們強烈衝擊的是這兩堂課所折射出的語文課程教材觀的轉變,教學操作範式的轉型,教學效度評價的轉向等幾個亟待更新的教學理念。

一、教材觀——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

教教材的顯著特點就是以文本的寫作思路為順序,以理解文本的知識點為重點逐一展開教學過程。霍老師的教學案例給我們清晰地呈現了完整的文本解讀過程:理解課題、理解主要內容、理解寫作思路、逐段講讀課文內容,同時把文本中的一些知識點貫穿其中。例如,課文中涉及的有關“傳說、譜寫、斷斷續續、幽靜、走近、走進、清秀、入神、清幽、水天相接、微波粼粼、微雲、恬靜、飛奔、陶醉、蘇醒”等字詞的教學做到“字字悟其神,詞詞得其意”。當然,霍懋征老師不愧為享譽教壇的語文教學大家,在傳統教學中也有超越時代意義的前瞻性理念,如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融合一些課外教學資源等做法無不體現出大師的教育智慧和遠見。但是,按今天的教學理念來審視,整個課堂教學都是按照教材的思路,按照教師的預設,按部就班地展開,以理解課文內容為價值追求,以教好教材為主要目的,有一種明顯的“教教材”的傾向。而蔣軍晶版的《月光曲》教學案例則體現出新課程強烈的“用教材教”的理念。具體表現為基礎知識組成塊,字詞教學寓聽寫、辨析、想象、整合於一體,賦予了時代新的教學意義。更為明顯的是教師對教材大膽取舍,抓住文本中兩個重要的對話片段,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質疑、想象,較好地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深入有效的對話,發揮教學以少勝多的功能,更好地培養閱讀主體自主多元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