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堂打磨

繼承傳統 與時俱進——《月光曲》教學比較談

字體:16+-

沈大安(全國著名特級教師)

《月光曲》是霍懋征老師在20世紀80年代打造的精品課,盡管時隔二十多年,我們今天重讀,還是為霍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精湛的教學藝術所折服。蔣軍晶老師為了教好《月光曲》,反複琢磨了霍懋征老師的教案和課堂實錄,吸取了霍老師課的精華,蔣軍晶老師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

今天,當我們把相隔二十年的“同一課文”的教學作比較時,我們會發現兩者有很多共同之處,這一方麵是因為霍老師當時的教學觀念已經相當先進,至今看來還有巨大的影響力,另一方麵則是蔣軍晶老師學習和繼承了霍老師課的優秀傳統。在我看來,兩節課有一些共同的優點,值得我們借鑒。

第一,兩節課都安排了學生質疑問難的環節,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兩位老師對學生可能提出的疑難問題有所預設,教師的教學也始終不忘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我國傳統語文教學曆來強調讀書要有“疑”,因為有“疑”才能有“進”。在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題的課堂上,質疑和解疑應該成為一條主線。不過我們也發現,兩位老師安排質疑的時機不同:霍老師安排在初讀後,蔣老師安排在細讀課文時。初讀時質疑,學生會無拘無束,什麽問題都問,但容易流於淺表,難於深入;細讀時的質疑針對性強,但有所限製,別的地方有問題就沒有機會提出來。我們是不是可以設想,一節課的質疑安排不止一次,讓質疑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

第二,兩節課都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對話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上,著力培養學生透過文字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這篇課文是一個傳說,文字並不艱深,但文中兩處人物對話卻都言外有意,需要學生透過字麵才能深入人物內心,這就成為本課閱讀能力培養的一個重點。兩位老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逐步深入地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做得十分到位。但兩相比較,可以看出兩位老師不同的風格:霍老師的引導十分細膩,而蔣老師是一位年輕的男教師,就顯得比較粗獷。一個成熟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我們也希望老師有自己的教學個性,而如果千人一麵,必將是中國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