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堂打磨

與黃錦燕零距離——《小鬆鼠》一課教學流程記錄與隨想

字體:16+-

期待了很久,這種期待緣於一種好奇心。

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交匯碰撞的開放的城市;這個和我們同屬一國卻實行著另外一種政治製度的特別行政區;這個完成身份轉換不久,漢語教學和母語教學還不能完全等同起來的地方;這個經曆了迥異於內地教育教學發展史的陣地,他們的課堂究竟會呈現出怎樣一種形態?

從黃錦燕走上講台那一刻起,我就拚命告誡自己,千萬不要讓好奇弱化了自己解讀、批判性思考這堂課的能力。

下麵我就努力描述我所經曆的現場,並盡量保證“現場”的真實性,我個人在聽課過程中即時生成的想法,我將統一在“思考”中表述,而不是滲透在描述中,讓我個人的主觀想法影響描述的客觀性。

[教學流程一]

黃錦燕又是那樣“小跑”到學生的中間,問他們課前有沒有收集過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資料。學生紛紛拿出各種圖片和文字資料,黃錦燕顯得很高興,真誠地建議學生向自己的小組成員分享自己的“成果”,在口頭建議的同時,多媒體上出示學習提示:“請你跟你的組員分享一下,1.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麽?2.你為何喜歡這種小動物?3.這些小動物有什麽特征?”

隨想:

新課程實踐過程中,很多老師嚐試在課前、課中、課後引進相關課程資源,但是很多課讓人產生了“過早過多補充其他內容以至於淡化、忽略了對課文的研讀”的印象,而遭受非議。於是,有的老師在引進課程資源方麵就顯得有些縮手縮腳,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上,都急於切入“正題”——課文,但為了區別於“課改前”的語文課堂,一些“聰明”的老師就把學生在課外收集資料的一切努力濃縮成一句課前的導語,或者課即將結束時的一個倡議,倡議剛說完,課往往就結束了。實際上大家都明白,無論是課前的導語還是課後的建議,都是講給聽課老師聽的“形式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