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讀準讀通課文,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地有感情地讀好對話。
2.能邏輯清楚地說出“大雁之死”的經過,領會“之所以……因為……”這一關聯詞在表意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3.研讀課文,多角度思考“大雁之死”的原因,從課文中尋找依據支持自己的觀點,並在尋找依據的過程中理解“大吃一驚”“孤單失群”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流程:
續表
教學反思
一、我為什麽提出“塊狀教學”這個概念?
浙江省特級教師張化萬在一次講學中提到了“塊狀教學”這個概念。從此,我在閱讀教學中開始模糊地向往“塊狀教學”。
我想,“塊狀教學”這個概念是相對於“線形教學”提出來的。“線形教學”可以引進多種教學策略,包含多種教學風格,但總體框架結構上有一共同特點,就是以情節為主線,以問題為鏈接點,以逐段順序講讀為基本操作方式。從個例來分析,其中不乏精彩上乘之作。但作為一種模式來分析,其最大的劣勢在於教師“把”得過多,“圈”得太牢。學生在亦步亦趨地跟著教師走。
但我所向往的“塊狀”教學不同於被張偉形容為泥淖的“條塊分割式”教學。就是在講讀課文之前,單設一節課識字,學詞,分段,概括大意,或即使不單設一節課,也會在一節課中拿出一段時間,進行上述教學活動。這種以各項機械語文知識為單位的“塊狀教學”雖步驟清晰,操作性強,但弊端也顯而易見,這裏不再贅述。
我所向往的“塊狀教學”也不同於周一貫在《閱讀教學課堂優課論》所介紹的“板塊研讀”。他所提到的“板塊”,是指課文中比較集中而又相對獨立,由問題情境形成的結構大部件。例如《田忌賽馬》一課就可以把課文分成三大板塊進行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