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堂打磨

怎麽“聊”書——以《毛毛》班級讀書會為例

字體:16+-

在最近的“班級讀書會”研討會上,我以“新手上路”的心態連續嚐試開展《夏洛的網》《草房子》《藍色的海豚島》《毛毛——時間竊賊和一個小女孩不可思議的故事》等兒童文學經典的班級讀書會。這幾次班級讀書會,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教學策略都以“聊”為主。作出這樣的選擇一是客觀上需要這樣做,二是主觀上想這麽做。

先說客觀原因,按理說,師生共讀一本書,是一個時間跨度較長的持續的過程,圍繞整本書的賞析、討論是其中一個順其自然、順理成章的環節,但是,這幾次班級讀書會我都是即時和學生見的麵,我對學生讀整本書的程度、水平不甚了解,在極短的單位時間內,要設計一些有創意的教學活動,例如通過“讀書記錄表、讀書匯報單”深入討論有一定難度。而“聊”則不需要作太多的前期準備,“嘴”是老師最原始也是重要的,用得好的話也是最有效的教學工具。

再說主觀原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一本書:《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說來聽聽”,特別喜歡口語化的這四個字。我一直在課堂上追問學生“為什麽”,如果你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你會覺得這種追問會給人一種緊張感甚至脅迫感,你不敢輕易發言,因為你會覺得老師正在迫切地等待一個正確答案,而你對自己想說的毫無把握。“說來聽聽”,話語本身營造的是一種輕鬆隨意的氛圍,讓人感覺老師很在意很尊重你的意見,“說來聽聽”,是一種多麵向地打開。後來又得到一本書:《童書三百聊書手冊》,有“說”有“聽”,不就是我們所說的“聊”嗎?“聊天”的“聊”。“聊”真的可以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嗎?俄國學者維高思基認為,語文學習是需要透過社會互動來達成的,在學生跟老師、同伴的交談與討論中,會逐漸受到老師或同伴的影響,進而刺激、提升學生自己的思考和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