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著名特級教師 張光瓔
教語文的老師恐怕誰都會說要重視“讀寫結合”,因為誰都清楚讀是寫的基礎。但是有多少人認真思考過:讀和寫關係到底有多密切,怎麽結合,什麽時候結合,是否都一定要在作文課才談結合,是否一定要按課後作業要求寫完完整整的篇才叫作文,是否各類文體都一定要教給學生一種“模式”才叫作文?等等,應該引發每位語文老師深入地思考。蔣老師上的《美麗的清貧》,給了我一個生動的啟示。三次練筆各有側重:
第一次模仿寫話:寫話前,引導細讀片段。張海迪在第二段用了近二分之一的文字仔細地描述母女倆吃的“飯菜”,老師引導學生前後左右聯係起來讀,設身處地地想,在張海迪眼裏,這是怎樣的“饅頭夾鹹菜”?這些細節深深打動了學生。寫話時,強調聯係自己生活實際中親人對自己的愛仿寫片段。——這是作文的起步,要引導學生捕捉身邊的素材,再悄然無形地仿照教材,動心動情,有感而發,讓情感推著筆尖自由自在地走,這是寫好作文的前提。
第二次想象寫話:寫話前,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思考:張海迪究竟想到了什麽以至於潸然淚下?請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學生換位移情,想象極為豐富,深刻地感受張海迪對母親的一片深情,不覺自己也熱淚盈眶,寫下浸滿情感的文字——這是在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感情世界,讓學生感受到作文不能隻滿足於靜止地、僵化地用文字再現生活,而是豐富的、開闊的、鮮活的,甚至是飛躍的思維來加工生活,這是寫出好作文的要領。
第三次感悟寫話:寫話前,回讀全文聚焦問題:為什麽“清貧”卻“美麗”?要求學生思考後用最簡練的語言寫下來。寫話時,不組織討論,強調個性,從寫話中看出學生認識的理性與深刻,甚至有學生套用了作家冰心的名言做結語,十分精彩——這是不知不覺在訓練學生抽象思維的深刻性,寫文章時才不會就事論事。長此訓練,無論說還是寫,都會有魂,作為人本身將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