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堂打磨

情到濃時,不寫不快——評析蔣軍晶老師執教的《美麗的清貧》讀寫結合片段

字體:16+-

餘娟文

“讀寫結合”是我國語文教學的一條傳統經驗,符合語文教學規律,而且實踐也證明它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方麵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現在應該有意識地繼承和發揚這種經驗。

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每一冊除了安排4~5次大習作外,同時結合相應的課文安排了兩到三次小練筆,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信息,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結合寫作教學,應該成為語文老師一種自覺的意識。僅僅靠幾次大作文訓練,是很難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

但是,在平時的公開課教學中,往往是讀得多,說得多,寫得少,很難看到老師在課堂中安排小練筆。我想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小練筆很費時間,讓學生靜靜地寫10分鍾乃至更多時間盡管是正常的教學現象,是符合教學規律的,但缺少“觀賞性”,因為一節課隻有“短短”40分鍾,每一分鍾都得“精打細算”,一旦安排小練筆,就意味著執教者失去了展示自己教學才華的可能。二是因為有的老師覺得小練筆會中斷教學的感情鏈,會破壞一堂課“起承轉合”的節奏美。因此,大多數老師不敢嚐試在公開課中嚐試安排小練筆。

然而,蔣軍晶老師在《美麗的清貧》一課中卻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將閱讀教學與小練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整堂課既有“觀賞性”,又具有“實效性”。《美麗的清貧》一課,是蔣老師參與編寫的中華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第十冊當中的一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張海迪和她母親的感人故事。春天的時候,海迪到遠方一家醫院去動手術,母親吃著自己帶的饅頭夾鹹菜,穿著自海迪記事起就一直穿著的舊衣服。為了能湊錢給海迪治病,母親將海迪留在醫院,自己踏上回家的路。一直到秋天,母親才帶著四處奔波為海迪買的新衣來醫院接海迪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