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背景:
2006年,台灣地區四年級學生參加“國際閱讀素養調查”(全稱為Progress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以下簡稱PIRLS2006)。PIRLS2006由“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主辦,每五年進行一次。2007年11月29日,台灣“行政院”科學委員會發布“台灣四年級學生參加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結果”,該調查結果指出:“學生整體平均值在45個參與調查國家(地區)當中,排名第22,表現中等。跟數學、自然科學等學科能力相比,台灣小學生的閱讀素養仍待加強。”
PIRLS2006結果出來以後,台灣地區許多閱讀教育專家、老師開始反思。李玉貴老師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說明性文本閱讀教學有待加強”的觀點,而我也在反思大陸的小學語文教學,對說明文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由此促成了這次簡短的訪談。
訪談內容:
1.教材中,說明性文類較少,類型單一,真實性與功能性不足
蔣軍晶:
李老師,您好!我發現PIRLS2006的八篇測試文章中,有一半是說明文。例如《南極洲》,例如《尋找食物》,例如介紹航天員如何合作穿上宇宙飛行服工作的《太空漫步》,例如介紹冰島習性特殊鳥類的《小海鸚鵡之夜》。據我了解,這些說明文的問題很多孩子解答得並不理想,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教材中,說明文的篇目相對來說偏少,孩子們平時接觸說明文的機會不多?大陸存在這種情況,在一些公開教學的場合,很少有老師會選擇執教說明文,老師們都傾向於選擇一些情感特別濃鬱的文學類文本,台灣地區有這種情況嗎?
李玉貴:
確實,我也深有同感。教材中,說明性文類較少,類型單一,真實性與功能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