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說“我隻是憑著直覺上這堂課,沒想到我這堂課還有那麽多優點,還體現了那麽多新理念”這樣假惺惺的客套話。我反而想說,計建華老師在評析中所列舉的我這堂課的閃光點,是我設計之初,反複考慮的,是我設計的出發點。
看了計建華老師的前兩段評論,我很高興,高興不是因為他大體肯定了我這堂課,課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變化。我高興是因為我們事先沒有經過討論,但我們在主導課堂設計的教學理念上基本達成了一致。
上麵兩段話,希望大家不要誤認為我是一個一味喜歡聽好話的人,我非常歡迎各位老師對這堂課提出質疑,從《驚弓之鳥》(嚐試新型塊狀教學)到《小鎮的早晨》(嚐試任務驅動教學),再到《地震中的父與子》(嚐試開放與解構的閱讀教學),再到《麋鹿》(挑戰說明文教學)等等,每一個案例,我都能聽到質疑,而且很多是來自“專家”的,但我聽了這些質疑後,並沒有改變設計。這並不表示我不虛心,因為我堅信創新與質疑是同築共生的,一旦一個設計尊重、吸納了所有人的意見,那麽,設計就不能與“嚐試”聯係起來了。我對大家質疑的重視表現在我將在嚐試下一個案例中有所考慮。
下麵,我將《麋鹿》一課的備課過程以“行事曆”的方式呈現,供大家討論。
9月5日,確定教學內容——《麋鹿》
我為什麽想上《麋鹿》,主要是出於一種疑慮。
疑什麽?教師為什麽不喜歡教說明文?學生為什麽不喜歡學說明文?有老師專門就這個問題訪談了一些老師和學生,統計表明,隻有11%的老師喜歡教說明文,18.2%的學生喜歡學科普說明文,相對於有故事情節的記敘性文章喜歡程度的62%和70%。這個比例顯然是太低了。為什麽師生不喜歡教學說明文呢?有人說明文以對事物的理性說明為主,它相對地弱化了形象的描繪和情感表達,不吸引人。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過於誇大了文本本身的因素。而且,作為教師,麵對這種現象所應持有的思考的方向是從教學方法上反思,反思我們在說明文教學方麵是否缺少獨到的方法與經驗,缺乏教學的創意,以致學生對學習說明文興味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