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堂打磨

關於改變結尾的另一次教學實踐——《母愛》教學實錄及思考

字體:16+-

杭州曾經有一位教師在一次大型教學觀摩活動中,選取了《讀者》上的一篇短文《貓與戰爭》作為“課文”來教。

活動過後,大家對這堂課議論紛紛,莫衷一是。議論的焦點不在於教學設計是否合理,而在於:選用課外的一篇文章來上,並且隱去課文中的某些句子讓學生聯係上下文來推測,這樣的嚐試是否有必要。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認為不必要的老師似乎占大多數。他們認為,一名語文老師平時所要著力的,是教教材上的範文,而我們國家的任何一套教材中的任何一篇範文都是在孩子拿到書本那一刻起就完整地呈現在他們麵前,將學生已知的內容故意隱去,再讓學生來猜,純粹是多此一舉。

持這種觀點的老師,我以為忽略了兩點;第一,教材是會發展、變化的。誠然,目前我國的語文教材,沒有“或在文本中留出空白,或將文本刪去結尾”的文本呈現形式,但是,我相信,這種“不完滿”的文本呈現方式,教材編寫者在發展和完善教材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所考慮,因為這種文本呈現方式,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天然地具有某些優勢。這一點,我將在《母愛》這一文本的教學中加以說明。第二,適當引進課外的文章進行教學,是一個語文老師在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過程中,所應承擔的責任,所應作出的努力。

我覺得值得討論的是“哪一類文章適合‘留白’?如何‘留白’?‘留白’以後如何教學?”等這些富有建設性的問題。盡管下麵這個教學設計不能回答這些問題,但我可以保證,我是帶著這些問題來設計的。

課文

母愛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西部一個極度缺水的沙漠地區。這裏,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嚴格限定為三斤。日常的飲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賴這三斤珍貴的水,而這些水還得靠駐軍從很遠的地方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