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製教材第七冊課文,人教版六年製教材第九冊課文。課文的大致內容是: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麵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麽,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夜以繼日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2004年,我在一些教學研討會議上嚐試給五年級的學生上這篇課文(見前麵實錄)。課後,讚賞者有之,批評者亦不少。下麵這篇文章就是網上的一篇批評文章。
在網上看了蔣軍晶老師的課例,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想說說自己的觀點。
蔣軍晶老師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分別呈現了三種不同的結局,來促使學生對課文中的“偉大的父愛”作深入理解。
第一種結局:這位父親不顧其他父親以及警察的勸阻,堅持在地震後的廢墟中徒手挖掘38小時,最終拯救了自己的兒子和其他14個孩子。(課文原文)
第二種結局:這位父親不顧其他父親以及警察的勸阻,堅持在地震後的廢墟中徒手挖掘38小時,最終找到的隻是兒子血肉模糊的屍體。
第三種結局:這位父親不顧其他父親以及警察的勸阻,堅持在地震後的廢墟中徒手挖掘38小時,最終不但沒有救出自己的兒子,反而引起爆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個結局是人們希望看到的,是圓滿的結局,這樣的結局使學生的感受、意見“高度”統一,學生毫無例外地談到對這位父親的敬佩:堅強、堅持、堅守信念。當結局改變以後,學生的想法有些動搖了,但最終學生還是努力為原先已經建構的認識尋找理由:不論結局如何,這位父親堅守信念、置自己生命於度外拯救兒子的過程足以證明他的偉大。當第三個結局殘酷地呈現在學生麵前時,學生的觀點分化了:有的堅持認為這位父親是了不起的,因為這位父親不顧個人安危,要和自己的孩子永遠在一起;而有的學生開始認為這位父親不夠理智,做出的隻是無謂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