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舉時代的專用考場,貢院是科舉考試具體實施的地方,是科舉製度的有形載體和科舉文化的具體象征。明清時期,京城和省會的科舉考場稱為貢院,而地方上府州縣學的科舉考場一般稱為試院和考棚。清代貢院最多時有17座,其中江南貢院是最大的一座,是一座“龐然偉大之建築物”[2]。江南貢院的命運曆經興衰起伏,是中國各省貢院的一個縮影,具有特別的代表性。本文在論述江南貢院形製的基礎上,主要根據1921年5月至1922年11月的9份關於保存江南貢院遺跡的原始文件,分析科舉廢後保存江南貢院的努力,展望貢院遺存等科舉文物的保護前景。
一、南闈的輝煌時代
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當時隻是府一級的科舉考場,主要供州縣考試之用,規模並不大。明初,江南鄉試和全國性會試都集中在應天府(今南京)舉行。京師遷都北京之後,實行南、北兩京製,故以在南京舉行的應天鄉試為“南闈”,以別於在北京舉行的順天鄉試“北闈”。由於南闈往往選拔出許多特別有才華的舉人,江南鄉試以出江南才子著稱,受到全國的注目。江南貢院也是各省貢院效法的對象,明代《應天府新建貢院記》便說:“貢舉有院,內外通製也。南京應天府為天下貢舉首,其製度亦必為四方所取法。”[3]一直到清末改革科舉內容之後,江南還是領風氣之先,清末人士選編全國各省鄉試闈墨便說:“江南自六朝以來,文采斐然,所謂生命文物之邦。近自中國大通,長江流域首先輸入文明,故吾國之講新學,實以江南為先聲。”[4]
清代是江南貢院的極盛時期,人才輩出,先後走出了一大批中國曆史上的一流人物,鄭板橋、方苞、秦大士、張謇等人曾在江南貢院中舉;吳承恩、吳敬梓、陳獨秀等人也有過在其中參加鄉試的經曆。“江南人文冠海內,又多名解元。”[5]清代在江南貢院中舉之後赴京考中狀元者共有58名,占全國狀元總數的一半以上。而袁枚、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曾在此主持過考務,或對貢院的建設發展做出過貢獻。因此,清代是南闈最為輝煌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