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是一個影響重大且利弊都十分顯著的考試製度,對其評價向來都有激烈的爭論,即使中國在1905年廢止科舉之後,這種爭論還無休無止。盡管科舉至今已被廢止110年,但還不斷被人們重提和反思,它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不時被翻新。廢科舉後對科舉製的評價觀點,依出現時間先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全盤否定階段、在總體否定中肯定其中某些值得肯定的因素階段、在總體肯定中否定其中某些應該否定的因素階段。2005年中國掀起了一場科舉百年祭的文化大爭論以後,開始逐漸進入第三個階段。2005年,我曾發表《科舉製百年祭》等係列反思論文。[2]在科舉停廢110周年的時刻,進一步反思科舉製的千秋功罪,回顧1400多年間科舉評價的滄桑巨變,具有特別的意義。
一、“科舉是國家取人材第一路”
從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間,科舉在當時社會上占有重要地位。“凡國之大柄,莫先擇士。”[3]科場連著官場,科場的風雲變幻,往往與官場息息相關,因此科舉是“帝製時代中國最為重要的一項政治及社會製度”。[4]兩宋統治者高度重視科舉,即使在激烈的宋金戰爭、宋蒙戰爭過程中,科舉考試一如既往。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開科取士詔曾指出:“國家設科取人,製爵待士,歲月等陰陽之信,法令如金石之堅。”[5]所謂“歲月等陰陽之信”,就是說開科的時間非常固定,其準確可信等同於自然界晝夜季節的變化,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和規律性。有關科舉的法令則有金石般的剛性,得到普遍的貫徹。[6]到明清兩代,科舉製更是進入超穩定性階段,每三年開科一次的社會活動已經成為類似於歲月和季節一樣輪回的自然現象。如果遇到戰亂和重大天災等不可抗拒的變故,則選擇次年補行或易地開科。科場無小事,無論是科舉改革還是科場案,科舉一有風吹草動,往往就會驚動朝廷。曆代統治者也高度重視科舉取士,明代永樂皇帝曾說:“科舉是國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濫。”[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