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12月,在倫敦出版、狄更斯主編的英文周刊《一年到頭》上,刊載了一篇題為《中國的科舉考試》的文章,該文談到科舉製的穩定性和獨特性,指出科舉的獨一無二之處在於,“科舉這個教育機器幾乎是從不間斷地實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沒有被動搖過基礎的製度,是在權威一再崩潰和顛覆中唯一能維持全麵而廣泛地影響的製度,當其他帝國統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並被踐踏為塵土時,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卻是神聖的唯一避難所”[2]。然而,科舉製在1905年最終還是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曾經在中國曆史上波瀾壯闊1300年的科舉製,對中國社會曆史和傳統文化的影響至為重大而複雜,無論是其光彩照人的正麵,或是其陰暗灰蒙的背麵,都反映出科舉時代的政治、教育、文學、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麵的種種光色。因此,“科舉學”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的獨特視角,從科舉政治、科舉教育、科舉文學、科舉社會、科舉文化等多學科視野觀察科舉製,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科舉製在傳統社會的中心地位和廢科舉的深遠影響,並進一步認識 “科舉學” 研究的重要意義。
一、科舉政治
科舉政治是指以考試選拔為官員主要錄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舉首先是一種文官考試製度,考試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官員。科舉製的創立十分有利於官僚政治的發展。王亞南曾指出:“科舉製像從外部為中國官僚社會作了支撐的大杠杆,雖然它同時又當作一種配合物成為中國整個官僚體製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3]從唐代以後,科舉出身成為各個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徑,中高層官員中大部分是進士出身。有的學者認為,到宋代,科舉製已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特征,科舉製是“帝製時代中國最為重要的一項政治及社會製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