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考試曆史的現實觀照:融匯古今古今的教育研究

曆史需要訴說:西北聯大的命運與意義[1]

字體:16+-

具有曆史意義的事物即使被埋沒多年,但到了一定的時候,還是會被人發掘出來,不至於完全被遺忘。西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北聯大)便是這類一度幾乎被曆史湮沒,但今天卻很有必要重新加以發掘和認識的高等教育機構。

抗戰時期存在的西南聯合大學,至今仍聲名顯赫,為人們津津樂道。但與之同時誕生的西北聯合大學,命運卻大不相同,相當長時期以來不僅一般人多沒聽說過,甚至許多高教研究界的人士都不知其名。然而,隨著2012年舉辦首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以及報刊上發表許多有關西北聯大的文章之後,埋藏在曆史深處的西北聯大的教育記憶被重新喚醒。打開塵封的曆史,刮垢磨光,人們發現西北聯大自有其獨特的曆史價值在。本文首先簡要論述抗戰時期的聯合大學體製,繼而分析首次全國統一招考時的西北聯大和南鄭(今漢中)考區,最後論述西北聯大的獨特命運與曆史意義。

一、抗戰時期的聯合大學體製

西北聯大要放在當時特定曆史時期和整個聯大體製的背景下來考察,才能更加明晰地看出其特點與意義。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第16696號令:“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2]後來,長沙臨時大學改為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下發了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會議通過的《平津滬地區專科以上學校整理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令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西北聯合大學。該《方案》規定:“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院逐漸向西北陝甘一帶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院係仍舊,經費自民國二十七年一月份起由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各原校院經費各支四成為國立西北聯大經費。”[3]於是,西北聯大經過艱難跋涉,翻越秦嶺,遷到南鄭(今漢中),西北聯大各學院分布在南鄭城區和城固縣等地辦學。